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观点 | 倪潜梅:生活是最美的文字 ——交际语境理念下儿童“写作生活”构建的思

观点 | 倪潜梅:生活是最美的文字 ——交际语境理念下儿童“写作生活”构建的思

时间:2023-11-08 03:54:09 作者:
摘要:摘 要写作不仅是生活的目的,更是生活的方式。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从“生活作文”的探索转向儿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_生活观点作文_美是生活的观点

摘 要

写作不仅是生活的目的,更是生活的方式。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从“生活作文”的探索转向儿童“写作生活”的构建。儿童“写作生活”构建的要素有写作愿望、写作意识、写作知识、写作意志。在交际语境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可以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搭建丰富的言语交际平台,不断发现生活“语用情境”,让生活因写作而芬芳,写作因生活而饱满。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_美是生活的观点_生活观点作文

生活是最美的文字

——交际语境理念下儿童“写作生活”构建的思考与尝试

倪潜梅(江苏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

一、儿童“写作生活”构建的愿景

让言语成为生活的一种状态,是儿童“写作生活”构建的美好愿望。具体来讲,就是儿童拥有的写作情感、习惯和能力,能逐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诉求,与人更好地交往;通过“写作”记录生活,让心灵发现更多美好;通过“写作”思考生活,更好地理解、适应和创造生活,在言语生活中实现生命的不断完善。

二、儿童“写作生活”构建的要素

1.愿望:呵护儿童写作的初心

自主的写作意愿是儿童“写作生活”形成的第一要义。当下,多数儿童写作文是应老师、家长、考试的要求,为的是完成任务,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意愿,反映自己的生活。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性,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都是生活者在生活过程中对生命意义的选择,写作应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以及与世界、他人沟通的方式,离开了这样的目的,“写作”是一件无意义的事。

2. 意识:唤醒儿童写作的本心

意识对于人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缺少意识,就会视而不见;而一个人对某一方面有意识,就会对这方面的事物格外留心,有所发现,有所创举。

学生不愿意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教师往往把缺少写作素材的原因归结于儿童生活不丰富。但事实上,我们读到的很多作品,包括许多伟大的作品,记录的也多是平常的生活。

拥有写作意识的人,心灵是细腻敏感的,以新奇、发亮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世界,发现普通生活中的趣味。有了写作的意识,自然会发现许多写作的内容,许多运用文字的契机,便会拥有一定的写作意愿和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重心落在技巧的指导和作后的评价上,很少关注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写作心理的调适。其实,写作更重要的是意识的流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作文本身,更要用心灵去观察儿童的世界、走进儿童的心里,引导儿童发现生活的情趣,感受儿童心灵的悸动,唤醒儿童灵魂深处的写作意识。

3.知识:稳住儿童写作生活的重心

有了敏锐的写作意识,基本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如果不能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爱写愿写的动力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哪一个在写作中不断遇到困难的儿童能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呢? 拥有丰富的写作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把话说清楚,更好地完成写作的目的,在实现写作功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从而对写作保持长久的兴趣。写作知识是写作意识得以延续,写作习惯能够形成的保证,是支持写作行为最持久的动力。

4. 意志:培养儿童写作生活的恒心

不管如何激发兴趣,写作的过程是需要写作者亲自付出劳动,别人无法替代。写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成功的写作者无不经历百转千回的心路,在不断地言语实践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文字,并形成文字运用的习惯。

从“愿意写”到“会写”到“习惯写”,写作生活的构建,需要“意志”的支撑,而这种意志的形成,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儿童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状况来讲,面对作文这项劳动,其耐心、恒心、毅力的欠缺都是正常的表现。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关心儿童写作的题材、能力的获得,还需要鼓励和帮助儿童,让他们在不断地坚持中体会写作生活的幸福美好。

三、多线并进:交际语境理念下儿童“写作生活”的构建

儿童“写作生活”的构建关键在于帮助儿童能置身于生活中,有鲜明的沟通意识,进行自如的表达。

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的作文教学采取“多线交错并进式”,以“交际语境”理念逐步构建和丰富儿童的“写作生活”。

1. 课堂习作:“交际语境”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重构

写作源于生活,沟通与交流是目的,所以,完成一次有意义的写作活动,要在语境中展开,要明了我是谁,要说给谁听,在什么情境下说,并因此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说。不是所有的情境都可以称为语境的,语境应该由角色、对象、目的、话题、方式等要素构成。以“交际语境”理念设计习作教学课堂指导方案,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定位自身角色,找到话语对象,打开思路,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1》为例,教材这样提出写作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赶快拿起笔来,写出你心中的这个美好的节日吧。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也可以想象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写完后可以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别人也能分享你心中的美梦和习作的快乐。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契合儿童的心理,希望学生能尽情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愿望,放飞自己的想象。但这样的要求如何转化成儿童生活的真实需求,个人心灵的真实愿望,我们可以帮助儿童构建“交际语境”,让儿童在写作过程中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找到表达的对象,更好地倾诉心中的想法,进行真实的写作。(见下表)

生活观点作文_美是生活这一观点_美是生活的观点

我们看到,语境的创设解决了为什么去写,写给谁,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的问题,课堂中,师生也能以友好、平等、协作的态度对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而不是布置与被布置,要求与被要求的关系,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要提出的是,语境的创设讲究真实,但这个“真实”不仅是真人、真事、真内容、真情感,还包括一种拟真状态。运用“交际语境”理念进行习作教学设计,不但能很好地解决单次习作的内容、写法等问题,经过长期坚持,儿童面对写作任务时,当能迁移课堂经验,具有语境意识,完成有意义的写作。

2.课外随笔:“交际语境”理念下“言语平台”的搭建

课堂上我们创设和运用语境,让儿童练习写作,课后我们要鼓励儿童用心发现生活、描写生活,表达生活,让生活因写作而芬芳,写作因生活而饱满。可以鼓励学生多写随笔,不定题目,不限话题,不一定非得要写成完整的文章,只言片语,只要是来自生活的真实感悟,都应该得到鼓励。

儿童写作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学生可能苦于无内容可写,老师可以帮助寻找提供一些材料,也可以每天花一点时间在班上组织交流,在互相提醒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发现日常生活的精彩。会观察的人时时处处有写作的题材,我们就是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培养儿童写作意识。我曾让学生写过一个星期的“吃早饭”。

起初,孩子们觉得很为难,不过很快就发现,每天的早饭:吃的东西不一样,说的话不一样,快慢早晚不一样,碰到的事情不一样……哪怕微小的不同,也会带来心情的变化。在这样的观察和描写中,孩子们不但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更感受到父母的心血。

随笔对儿童写作意识的形成和写作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写,还可以变换更多形式,搭建丰富的平台,在共同的言语关注中增加写作的动力,审视自己的文字,提高言语能力。

生活观点作文_美是生活的观点_美是生活这一观点

3. 生活运用:“交际语境”理念下“语用情境”的发现

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比较关注怎样从生活中选取题材作为写作的内容,仿佛生活是为作文服务的,而不太去考虑怎样在生活中运用作文,让写作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交际语境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可以转换观念,不断发现生活中的“语用情境”,让写作深入到一切的生活当中,让一切的生活因写作而呈现更好地面貌。

要把写作和生活融为一体,我们要改变“文章制作”为目的的写作认识,建立“语篇写作”的概念。

写作,交际是最重要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除了老生常谈的“写人、叙事、写景、说理、实用”等类型外,一切有着独立的交际目的,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段,都可以进入习作教学的视野。如故事、诗歌、自传、电影剧本、日记、速写、笔记、资料活页、计划、摘要、小册子、广告、编者按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看法的文章、文学作品、辩论、评论、解说词、论文、散文小品和通讯报道等。从以结果为目的的文章写作中走出来,进入以交际为目的的语篇写作,我们才真正可以发现写作可以融入到一切的生活中去,从而用言语构筑自己的精神,丰富自己的生活,面对复杂的世界。

生活中有无数最真实的语境,教师可以抓住一切的机会,让儿童在生活中运用文字,把写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体验到言语表达的作用,萌发语言运用的自觉意识。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的,本文以儿童的生活为源泉,简单列出一些写作在儿童生活中的运用,这些写作活动一定可以使儿童的生活更为丰富和精彩。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_生活观点作文_美是生活的观点

以生活为本源,把生活和写作融为一体。写作,从单纯的文字表达,转化为心理行为和社会行为,将成为儿童生长的不竭动力。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7.5)

你还错过了哪些精彩内容

学习,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更好

美是生活的观点_生活观点作文_美是生活这一观点

生活观点作文_美是生活这一观点_美是生活的观点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