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篇: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之初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及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第三、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打破旧的限制,超越实现新的认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使新的认识得到进步、改造、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不仅使人同自然界发生了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使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关系。与一定的经济式物质关系相适应,人与人之间进一步形成了政治关系和文化思想关系。
(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建造人自身,不但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享受着这种改变式改造世界的成果,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领域。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历史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又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的,物质生产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供日趋优越的生产方式,这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最基础条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四)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列宁提出了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间接过渡”到新社会的新观点;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国家资本主义理论趋于成熟;对农业合作制的方式进行探索并得到发展,特别是在新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分配制度,并十分明确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的信条,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分配原则,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第二篇: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懂得了客观世界是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物质性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可以认识它,但要改变它、利用它,就不得不付诸于实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来看,什么是实践?
1、实践概念的来源 在汉语中,《说文解字》:“实,富也。”金文:“实”字从宀从田从贝,家中有田有贝,表示富有。小篆:“实”字从宀从贯,贯指钱币,故也有富足之意。所以,实的本义为富足、殷实;又指财富、财物;引申为充满,与“空虚”相对;又指真实,与“虚假”相对。
践,从足,戋(jiān)。本义:踩,践踏,履行,实行,践行。实践,实际上应为:“践实”,通过行动达到富足、充实。
在西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认识:
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讨论的实践,大多数就属于这类范畴。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着自身而追求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这些属于思辨活动;第二类,为着行动而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这些属于实践活动;第三类,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技艺或创制知识,包括诗学、修辞学、辩证法,这些属于技艺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是最高的活动,实践次之,最低等的活动是技艺活动。在他那里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实践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理论决定实践(思维决定存在),而不是实践决定理论(存在决定思维)。
第二,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罗吉尔·培根(1214-1294年)英国人,在牛津任教。两个培根,这个罗吉尔·培根,不是发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那个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但也非常了不起。他是13世纪英国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又任教于该学府。在宗教迷信统治一切,只许崇拜神的权威,不准发表任何新思想的历史条件下,他公然向教廷挑战,向权威挑战,强烈抨击僧侣的愚昧无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当然令人敬仰;可培根却认为,即使是亚氏的观点,也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弄清是否正确。由于天主教会诬其学说为“妖术和魔法”,数度将他投入监狱,有一次达14年之久。1292年,他踉跄地走出监狱时,已是78岁的老人了。两年之后,他永远离开了那个被愚昧统治着的世界。他预测了许多现在的发明,象汽车、潜水艇和飞机。在欧洲,火药的发明也应该归功于他。他认为,实践就是不断的科学实验,否则一切都不可靠。他把实践简单化了。弗兰西斯·培根同样重视实践,特别是认为科学技术的实践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所以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第三,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黑格尔的实践就是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世界的一切都是先有一种理念存在,然后不断地展开,他成为精神的外化、实践过程
第四,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这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他把实践与理论、思维、书本、学问、表象等相对立,将实践理解为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他理解的人是抽象的、生物学上的人。他的实践是生活实践、信仰实践。但是,认为实践决定理论。
现代西方思想中,许多人都在探讨实践的意义,如美国的杜威、德国的迦达摩尔、法国的布尔迪厄等等。
评论:尽管是有启迪的探讨,但未看到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展开了实践的全部意义。
2、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实践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的过程,虽然实践包含的目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客观的。
第二,自觉能动性。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在人们自觉意识支配之下进行的,在这里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目的性是统一的,所谓能动性,是说人不象动物那种消极地、被动的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本能的活动,人是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已不断变化着的需要。(动物本能:20世纪60年代,有位英国高中毕业的女青年珍妮•古道尔单人独马住进非洲密林中,就近观察黑猩猩的生活行为。那里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大的土包,看起来像我国民间的坟墓,其实是非洲蚂蚁的窝,我们叫它蚁冢。黑猩猩喜欢吃蚂蚁,但是蚂蚁躲在蚁冢中,不容易得到。她发现黑猩猩会折断草的枝权,使它变成一根草棍,插进蚁冢。待许多蚂蚁爬上草棍,黑猩猩便将草棍抽出来,放到嘴边舔食蚂蚁。)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说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人是社会性的人,不能脱离开社会,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实践的,但这并不是说,只有集体的、群众性的活动才是实践,而是说,即使以个人为主体的实践,也总是以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如一个人单独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实验,这也是实践,但它们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因为实验设备依赖于社会,个人的生活资料必须由社会提供,而且实验的课题选择、实验的具体方式方法和个人进行实验的内在动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等,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实践的历史性一方面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因此,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3、实践的形式
(1)生产劳动实践(生产实践)
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民以食为天,吃饭的事是最大的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大学生下乡支农,新农村建设,事例:中国人民大学梁漱溟乡村文化研究中心。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
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仅人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而且人与人也要进行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在社会各种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环节和方面。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3)科学实践
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制约的。科学实验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为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服务。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总之,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构成人的存在方式。
5、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1)、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2)、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所以,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一—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失衡、“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从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到和谐。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经济生活——经济领域;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生活——政治领域;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精神生活——精神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括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作为活动,实践综合了人之为人的所有根本特征:自由、创造性、社会性、超越性、目的性,等等。同时,实践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自由的存在方式;它以自身的存在(活动)赋予自然界其他一切存在方式以意义和价值。作为存在方式,实践构成人之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在这里,人的理性、情感、感性、直觉、意志、直至本能均取得一席地位,它们构成有机的总体。这样,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本体论结构)的实践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对给定性(自然的和自身的)的否定、超越和扬弃,在于对人自身和人的世界的创造与再创造。因此,实践成为人的全部感性世界的基础,是现实世界分裂与统一的根基,因而,也就是人理解自身及世界分裂与统一的契机。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篇:考研政治马原强化资料-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相关阅读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技之声 VoTech」可以这么说,如果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 (Aramco) 还没有上市,那么微软可能将会长期霸占「...
-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PPT精品课件下载...
-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大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
-
三星VoNR将扩大全球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相关服务的技术支持
科普中国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和相关资讯,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
-
),并通过此打印机打印模仿自然形状的3D打印珊瑚礁的柱状结构,然后安装到水中,以吸引不同种类的鱼类将使用这些类似于珊瑚礁的柱状结构作为它们的托儿所...
-
虽然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严峻,但我们认为科技行业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疫情留下的疤痕效应、持续的俄乌冲突、美联储连续加息等众多事件均制约着世界经济的恢复...
-
英国著名杂志《焦点》曾发起过一场“世界上最伟大的100项发明”的评选,受邀参与评选的有国内100名最具权威的专家和1000名读者,结果抽水马桶排名第一...
-
校友会2018中国新一线城市独立学院排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雄居首位
2018年中国新一线城市哪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哪些大学跻身201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
-
作为评价各经济体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各国创新的风向标,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参考,今年的指数有何变化?当地时间9月27日...
-
近日,一场精彩的“激发想象力,争当发明家”中小学生科学体验课在深圳市光明区玉塘街道田寮社区火热开展。青少年们创造出200余个别具一格的创意发明作品。...
-
五月即将结束,六月马上来临,目前仍是考研的基础复习阶段,考研政治马原重要的原理需要牢牢掌握。打好基础,以后做题好拿分。...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