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趋势 | 20项值得关注的新兴科技

趋势 | 20项值得关注的新兴科技

时间:2023-11-21 19:56:30 作者:
摘要:趋势 | 20项值得关注的新兴科技,自动化,量子,微电子

1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物联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这三大技术之间的合作,将会在世界上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智能机器网络,在不需要人力介入的情况下实现巨量的商业交易。

代表性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无线通信、电源管理技术

实际应用:海量数据分析、亚洲物联网联盟、医疗实时监测

2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

预计到2045年,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将无处不在。

代表性技术:机器学习、传感器与控制系统、人机交互

实际应用:AlphaGo、机器人神经系统、微软聊天机器人

3数据分析

人类处理巨量动态数据的能力将会逐渐提高。

代表性技术:可视化、自动化、自然语言处理

实际应用:深度学习超级计算机、犯罪预测

4人类增强

科技将带领人类突破人类潜力的极限甚至生物的极限。益智药将会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改变工作和学习的方式。

代表性技术:可穿戴计算设备、外骨骼与假肢

实际应用:机械外骨骼、生化手指、自我量化

5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

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正在改变人类与数据相处的方式,基于云的移动计算端将会改变从医疗到教育的各行各业。

代表性技术:高效无线网络、近场通信与低能耗网络、电池优化

实际应用:数据流动性、云端移动处理器

6医学前沿

各种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将改变医学。

代表性技术:定制化医疗、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实际应用:耐药细菌、干细胞疗法

7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将会成为网络行业首要的话题,网络攻击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数据将会面临越来越隐蔽的攻击。

代表性技术:用户身份鉴定技术、自我进化型网络、下一代解密技术

实际应用:网络隐私与安全

8能源革命

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我们正在面临着一场能源革命。

代表性技术: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能源收集

实际应用:新能源占比提高、高效氢燃料电池、原油价格下跌

9智能城市

未来的智能城市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通过大数据以及自动化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2020新兴科技_新兴科技是什么_全球新兴科技

10食物与淡水科技

食物和淡水缺乏将会成为新的科技热点。

代表性技术:农业技术、水资源循环与回收、可替代食物来源

实际应用:农业无人机、从雾气中取水、垂直农业

11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将会给其他的研究方向带来巨大进步,最令人期待的还有量子密码学。

代表性技术:量子纠错、量子编程、后量子密码学

实际应用:MIT量子叠加研究、IBM云端量子计算服务、量子通信卫星

12社交网络

社交科技将会给人们带来可以创造出各自微型文化圈的力量。

代表性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社会科学、网络身份与名誉管理

实际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应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无国界网络教育

13先进数码设备

数码产品将会更广泛地融入日常生活中。新科技将会改变人类与科技之间交流的方式。

代表性技术:软件定义一切、自然用户界面、脑机接口

实际应用:聊天机器人、Neuroverse脑波监测、软件定义网络

14混合现实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和AR)技术将成为主流科技。

代表性技术:消费级硬件、沉浸式体验、交互技术

实际应用:谷歌Cardboard、混合现实软硬件市场规模预测、手术现场流媒体直播

1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由此带来的危机将会引导各方投资,研究可以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科技。

16先进材料

纳米材料以及新型材料将会被用在从衣服到建材、车辆、公路以及桥梁中,无处不在。

17新型武器装备

数种新型武器技术将出现在战场上。

18太空科技

科技的研发将会带领人类探索太空,对太空的控制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爆发点,反卫星也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一部分。

19合成生物科技

人类正站在一场生物革命的突破口,跨入生物科技新时代,合成生物可能会带来生物武器和难以控制的入侵物种等危险。

代表性技术:建模与仿真、标准化DNA、DNA合成与测序

实际应用:编辑胚胎细胞、遗传编程、工业级合成生物学

20增材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将改变世界

人们将会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工具、电子产品、备用零件、医疗设备等各种产品,并按照个人需求来实现真正的“私人订制”。代表性技术:全新合成材料、生物打印实际应用:多材料3D打印、3D打印人行天桥、外科生物墨水

来源|天工智慧研究院

新兴科技是什么_全球新兴科技_2020新兴科技

天工智慧研究院是专业从事应用技术市场开发和研发成果产业化服务的新型智库。总部位于北京东城区国中商业大厦。天工智慧依托优势资源和专家团队,传播、连接、赋能、引领,连接教育体制内外,通过连接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术,致力于教育行业的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学术提升,推动高效能、高科技和绿色环保产业链集群,为行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