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民生新闻的现状及突破

民生新闻的现状及突破

时间:2023-11-23 10:56:01 作者:
摘要:目前,对民生新闻节目,受众的收视热情在经历了初始的高涨之后,渐渐回落,而民生新闻的一些弊端也显露出来,民生新闻陷入了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问题及原因 1

民生新闻的现状及突破

目前,对民生新闻节目,受众的收视热情在经历了初始的高涨之后,渐渐回落,而民生新闻的一些弊端也显露出来,民生新闻陷入了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问题及原因

1.选题的视野过窄

现今的民生新闻选题视野不够宽阔,限制了自身的空间发展。首先,内容过于琐碎。目前民生新闻大多限于对邻里纠纷、假冒伪劣产品、停水停电、下水道堵塞、楼前垃圾清理等鸡毛蒜皮事件的报道,只是把事件简单地堆积在一起,时间长了受众就产生了视觉疲劳。其次,民生新闻选题过于单一。民生新闻以民众为视角,以民意为理念,观众喜好什么就拍摄什么,确实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同心理。但是大部分的民生新闻节目把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等重大主题、热点问题拒之门外,使得民生新闻选题过于单一,出现雷同、撞车现象就在所难免。再次,民生新闻过于娱乐化、庸俗化。为满足部分观众的简单一时的娱乐心理和猎奇心理,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必然会对观众的审美情趣产生不良影响,使节目的整体品位下降。

2.过分强调新闻事件的地域界限

就目前国内新闻竞争的格局来看,由于地域优势和政策原因,大部分省市县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与央视高端媒体的新闻节目基本不发生冲突,地域优势使得民生新闻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地域性虽然是民生新闻站稳脚跟的天然法宝,但是过分重视本地报道也造成了现今民生新闻的诸多弊端。目前,各省市县的观众几乎都会在晚间6点至9点的黄金时段内收看到4台以上的民生新闻栏目,这其中包括省级卫视、市级无线台和有线频道及县区自办节目,由于栏目风格相似,无法形成忠实的收视群体。电视台级别越低、地域越小,选材的局限性越大;观众越少,收视率越低,内容的创造性越低,节目越没有前景。

民生新闻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境,就在于只重视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刺激性、娱乐性,而忽视了节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现在民生新闻强调的是民生视角,老百姓的爱好成了电视人的取材标准,也就是观众引导了电视,而不是电视引导了观众,电视人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导向作用没有了。

改进对策

民生新闻要成为一种主流舆论引导工具,要健康发展,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弘扬主旋律,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为党和政府做好宣传工作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质工作,新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宣传形式,要担起塑造大局意识,弘扬主旋律的社会责任。民意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别。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弘扬主旋律报道主流的、积极的、健康的民意。一个优秀的栏目应该承担起弘扬时代精神、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历史进步的责任。济宁电视台的《直播民生》节目做得比较好。这个栏目没有局限于揭露一些问题、解决一些纠纷等就事论事的民生新闻,而是借助新闻报道培养公众对国家社会发展前途的关心,聚焦社会变革的热点话题,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通过舆论引导来化解矛盾,共建和谐社会。他们先后推出了《拷问自来水调价》、《天然气入户给我们带来什么》、《农村医疗保险真的有用吗》等一系列民生新闻,给栏目带来了较高的收视率。

2.取材视野要广阔,报道要以民生为宗旨

民生新闻采用的是平民化的视角,贴近民众生活。可这种平民化的视角决不能局限于“琐碎”上,内容上要在广度上下工夫。内容涉及面要广阔,不仅有时政,还有经济也是现阶段广大民众非常关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经济意识也在增强,他们更想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经济金融知识,从民生的视角选取解读这类题材,从平民角度谈民生的发展,这是让民生新闻大放异彩的重要领域。在报道上要以“关爱民生、体恤民情、民众参与”为宗旨。第一,关爱民生:镜头对准百姓,及时推出与百姓的衣食住行相关的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如果民生新闻记者能及时抓住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新闻,并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关心,必能引起观众的关注。第二,体恤民情:在情感上与民众相互交融,站在百姓的角度上讲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呼吁社会的关注。第三,强调民众参与:民生新闻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从本质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通过民众参与,可以让新闻由原来的你说我看变成平等的交流,同时增加互动的形式,比如短信调查、短信问候等,以全新的方式实现新闻与民意的实时互动。

3.民生新闻要在深度上下工夫

新闻的采写不能只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应当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而目前许多民生新闻报道常常将事件简单地堆积在一起,没有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做民生新闻,应坚持“小事选典型抓细节,大事选重点取关键”的原则,在呈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呈现事实的同时给观众更多的理性启示。对于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连续式、系列化或组合式的方法进行报道,在解析疑难的过程中揭示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给人以启迪。如在农村夏收秋种时节“秸秆焚烧”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从政策出台、机械供给、成本核算、环境保护等多个层次去展现剖析,从而让群众认识到“禁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政府了解到“禁烧”的艰巨性,同时也预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势在必行。试想,有了这样的深度,怎会不引起政府的重视、群众的满意、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区电视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