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深圳授牌9家基础研究机构:布局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前沿科技

深圳授牌9家基础研究机构:布局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前沿科技

时间:2023-11-23 10:56:11 作者:
摘要:立志成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正谋求提升基础研究能力。1月6日,深圳启动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并为9家基础研究机构授牌。前者是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

立志成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正谋求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1月6日,深圳启动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并为9家基础研究机构授牌。

前者是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此前深圳还已承建设第一批广东省实验室中的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后者则深圳近年重点部署基础研究机构建设计划的正式落地。

这些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启建和授牌,表明深圳正加速提升创新能力。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深圳正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补齐基础研究短板,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

王伟中还强调,深圳将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切实担起建设主体责任,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突出原始创新导向,在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研服务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力争把省实验室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和国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创新高地。

据悉,下一步这些基础研究机构作为深圳自主建设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广东省实验室共同构成深圳基础研究的四梁八柱,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按国际一流标准开展科学研发。

近年来,尽管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显著,但也面临着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的制约。这也成为深圳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急于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2018年12月,《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的出台,显示该市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方面的力度有进一步加强。

深圳市科创委在解读该文时也曾表示,一直以来,基础科学研究是深圳科技创新体系的短板,项目小、投入少、载体弱、人才缺。目前,深圳尚未形成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对基础研究的总体战略布局不足,在一些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方面的技术领域缺乏超前主导部署,导致产业链“前端”薄弱,原创性技术成果缺乏,特别是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缺核少芯”的问题严重。

而深圳的目标是,到2035年要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全球领先,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全球发展,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0%,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7%。

这推动了深圳基础研究机构的提速建设。事实上,早在2017年深圳出台的《深圳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建设实施方案》就曾明确,该市要在将量子科学、数字生命、数学、脑科学、金融科技、环境科学等领域推动一批基础研究机构建设。此次,正式授牌的9家基础研究机构便有诸多以此为着落点。

这其中,包括深圳市清洁能源研究院,该研究院将以解决清洁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瞄准清洁能源的新技术、新方向,开展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基础研究与创新性应用研究。

此外,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三个研究机构,则均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成介绍,这三个研究院都瞄准了深圳市的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还有健康,包括生物领域。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