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文博知识点|博物馆教育(含:定义、职能的演变、主要任务、特征、主要方法)

文博知识点|博物馆教育(含:定义、职能的演变、主要任务、特征、主要方法)

时间:2024-02-18 15:55:54 作者:
摘要:博物馆学博物馆教育定义:博物馆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它是以博物馆“物”为根本媒介而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以形成相互“理解”与非强迫性“共识”的行为。

图片

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

图片

定义: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它是以博物馆“物”为根本媒介而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以形成相互“理解”与非强迫性“共识”的行为。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演变

萌芽时期和中世纪的博物馆以保存、研究为目的仅供少数人观赏,其教育职能很不明显。18世纪末法国将卢浮宫变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此后,博物馆成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其教育职能也逐渐发展起来。1869年,美国出现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技博物馆,并兴起利用博物馆普及科学知识的风气。20世纪以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学生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社会的又一个教育系统。

博物馆教育的主要任务

1.为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服务。

(1)对小学生,着重向他们讲解与文物遗迹有关的历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对中学生和城乡青年,着重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不断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高尚情操。

(3)对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着重引导他们认清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自觉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2.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

(1)结合中小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辅导,使之增加文物标本知识,或组织教师予以有针对性地讲解,或向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2)组织学生来馆参观,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做好陈列讲解和辅导。

(3)与博物馆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学校建立固定联系,设立校外学科辅导员,或兼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经常到学校开展活动。

(4)提供教具。根据本馆性质和条件,制作一些模型和标本,如矿石、生物标本,历史文物、科学模型等,借给学校组织教学。

(5)组织小型、轻便的展览到所在地区的中小学校巡回展出,同时携带有关录像和幻灯,向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普及历史与科学知识,宣传有关保护文物、自然生态环境的法令。

3.为成人终生教育、回归教育服务。

(1)博物馆担负着社会教育的任务。

(2)博物馆在成人教育中是一支重要力量。

①博物馆有丰富的实物教学资料,适合成人的学习特点。

②博物馆涉及许多专业,包容的知识面较宽,容易满足成年人综合学习的要求。

③对一定的专业来说,博物馆人才集中,有较好的设备,为成人教育提供适宜的进修条件。

4.为科学研究服务

(1)提供藏品资料和研究成果,提供咨询服务、文物标本的鉴定服务以及提供必要的科研技术设备。

(2)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某些研究项目中进行合作。

5.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息服务

(1)对国外游客的服务

①接待要热情,要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②加强参观辅助服务。对国内外的旅游观众,应作好导引工作和咨询服务活动。

③尽可能提供较好的服务设施,办好博物馆服务部的经营管理。

(2)参观纪念品的供应应做到品种多样,价格合理,有本馆特色,满足各种旅游者的不同需要。

博物馆教育的特征

(一)公众性

博物馆以公众为服务对象。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使命。

(二)社会性

博物馆高度关注全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突出了最广泛的社会性特征。通过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等多元化途径,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公众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终身性

博物馆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形成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内容广博,形式多样,效果显著。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实物的“图书馆”。因此,博物馆是公众终身学习的重要设施,有着持续终生的教育目标。

(四)直观性

博物馆以展品为基础,精心组织陈列展览,综合运用文字、图版说明等形式,借助讲解服务、视听教育、参与性操作等辅助手段,表达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内涵、意义与影响,普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自然科技知识。这种以实物例证向观众表达内涵和传送信息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比性和强烈的说服力、震撼力,成为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重要特色。

(五)丰富性

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智能手机导览、社交媒体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人性化服务等,使博物馆教育活动呈现日益丰富的特征,更加符合现代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六)拓展性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模、形式和举办场所灵活,不局限在展陈上,围绕展陈拓展开发出不同的教育项目。既可以走出博物馆走进学校、社区举办各种巡回展览,也可以在博物馆举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教育项目,还可以举办义务讲解员中培训班,开设公益性讲座,举行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等。

(七)自主性

当代博物馆承载着“为公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任,博物馆里的公众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没有任何人被强迫学习;没有规定的课程和学习进度;没有考试,没有文凭,教育无所不在,受教育者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

(八)愉悦性

博物馆不仅是知识殿堂,还是高雅的休闲娱乐场所,寓教于乐是其优势所在。博物馆通过陈列、展示设施、专家学者讲解等丰富多彩的手段,在同一主题下,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促使参观者通过观察、听讲、触摸和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的过程。

社会教育与服务的主要方式方法

1.陈列讲解

(1)陈列讲解的优点

①帮助观众对展品和陈列加深理解,掌握重点。

②使无目的游览的观众,通过讲解增加参观兴趣,开阔视野,得到更多的收获。

(2)陈列讲解的发端

1906年美国的博物馆开始设讲解员,称为讲师。他们讲述陈列品的名称、性质、时代等有关资料,使参观者从耳闻目睹中,直接获得鲜明而确实的知识。

(3)初期讲解分类

①定时讲解制。即每周内规定日期或每天中规定时间进行讲解。

②特定对象讲解制。即对团体参观者或对特别申请者进行讲解。

③收费讲解制。即凡需要博物馆人员特别讲解或专题学术指导者,酌情收取费用。

(4)现代讲解方法

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广泛使用,如小型自动录音机、新型播讲扩大器、利用电脑遥控的录音讲解设备等。

(5)讲解注意事项

①有针对性的讲解,讲解员熟悉听众,区别对待不同听众。

②熟悉陈列内容、展品和有关的专业知识。

③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对观众需求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文雅大方、和蔼可亲的风度,满腔热情地为观众服务。

2.流动展览

(1)流动展览的发展

①50年代初期,博物馆工作者针对社会需要而开辟的走出博物馆、深入基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形式。

②几十年来各个博物馆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可能,坚持面向工农,面向学校,下厂、下乡、下部队,举办主题多样、形式新颖、规模适度的具有本馆特色的流动展览。

(2)流动展览的优点

①题材广泛,针对性强。

②筹备快,装备轻,短小精悍。

③机动灵活,方便群众。

④花钱少,教育效果显著。

3.电化教育

(1)陈列厅播放录像

在陈列厅展线和适当位置增设闭路电视,选择陈列的重点内容和文物、标本,录制成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的录像带或光盘,通过闭路电视播放给观众。

(2)开辟电化教育室

在讲座和学术报告厅或观众休息厅设置电化教育室,配备与陈列和藏品相关的幻灯片、录像带、激光光盘或电影片,定时为观众播映,亦可根据观众要求随时播放。

(3)运用电子技术讲解

利用声、光同步形式进行讲解的技术,当讲到某展柜和某件展品时,指示灯就在所讲的实物处闪亮,使讲解与实物构成统一的整体。还可酌情配以与陈列内容协调的音乐,用以烘托和渲染,达到视听结合的教育效果。

(4)面向全社会的电化教育

根据本馆的陈列和藏品情况,逐步摄制若干专题录像片、幻灯片,或由地区联合录制具有本地区各博物馆特色的录像片或光盘,通过各种渠道传向社会乃至全世界。

4.服务设施

(1)参观服务设施

①停车场,供寄存或停放自行车和汽车。

②衣物存放处。

③问询处(服务台)。

④盥洗室。

⑤观众休息室。

⑥饮水处、食品部。

⑦纪念品出售部、书亭。

(2)学习服务设施

①讲演厅。

②电化教育厅,播放电影、幻灯、电视录像等。

③学生用的博物馆教室,供学生听讲、临摹、修复、实验使用。

④成人教育学习室。

(3)研究服务设施

为便利馆外专业工作者从事研究工作,博物馆开放学术研究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免费或有偿提供研究资料。

(4)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

轮椅、电梯、残疾人用厕所、专供盲人触摸欣赏文物标本的展览室等。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