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程序性知识与地理教学

程序性知识与地理教学

时间:2024-02-24 22:54:53 作者:
摘要:程序性知识与地理教学

程序性知识与地理教学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地理知识的分类~明确什么是地理程序性知识~并着重对地理程序性知识对于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的意义~对地理教学的启示~以及怎么样在课堂上实现程序性知识的教授和应注意的问题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 地理教学 课堂 策略 地理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上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上的空间想象观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和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的。本文仅就程序性知识对地理教学的启示作相应的探讨。 1 地理程序性知识 1.1 地理知识分类 根据广义的知识分类可以将地理知识分为地理陈述性知识和地理程序性知识。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等问题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等,地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地理感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

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而陈述性知识是培养地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关键。 1.2 地理陈述性知识和地理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是密切联系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程序性知识是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的~程序性知识包含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在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成为程序性知识,其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依存的。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1 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陈述性知识~潜在于大脑中由陈述性知识转化而成的程序性知识又会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程序性知识是通过对被告知的~并且是一次性完整地被获得的陈述性知识的操作或练习而获得的。它的获得有渐进的过程~而且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获得的,最后~人们运用程序性知识的过程是潜意识的~而运用陈述性知识的过程是有意识的。运用程序性知识的潜意识的过程必须通过有意识地对陈述性知识进行操作或练习的过程才得以完成~形成自动化的知识~形成人的各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陈述性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表述~而程序性知识往往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程序性知识一旦获得~它就成为人们潜在的能力~支配人们行动。

1.3 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认为~所谓程序性知识其核心成分是概念和规则的运用。这正是对程序性知识的一个完美的诠释。概念和规则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概念和规则由陈述性形式转化为支配人的行为的程序~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由重视基础性知识向能力的培训转化,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进行能力训练,正确处理知识的量与运用能力的关系,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变知识传授为学法指导,改变地理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能力。 2 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与地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1 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 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各类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卷中比例逐年增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应试有效~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活动(问题解决)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知识是能力基本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知识的获得,但只有那些可以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才能成为能力。地理教学中可2 将其具体为以下几方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2.2 地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上面已经讲到了~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只有做到了将大量基础知识转化为了一种能力~即讲地理陈述性知识上升到了地理程序性知识的高度~才能真正形成一种能力~也才能算是完成了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1) 一般策略 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思维~设计变式~加强练习。在程序性知识教学过程中~与陈述性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逐步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讲南、北美的地理特征时~可从两地的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出发进行概括与推理~并且与亚洲的地理特征作比较~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该类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非常的广~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怎么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呢,这正是大多数人在思考的问题。

(2)具体策略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思考~以及多种理论的指导~越来越多的教学策略被提了出来~主要概括为三种:探究式教学策略、合作式教学策略、自主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策略基于学生是主动者~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帮促者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地理程序性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被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合作教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的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并学得好。而这一点对于程序性知识显得尤其重要~仅靠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迫学生记忆是很难掌握好程序性知识的。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3 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自主式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个人需求为中心~教师、同学及其他资源都是用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个性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2.3 地理程序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 地理程序性知识教授的实现主要是在课堂~怎么样尽可能地做到最好呢~对程序性知识在课堂上的具体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 排除障碍~做好教授程序性知识的准备。所谓“排除障碍”是指实施让学生掌握某些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的教学~或者是对在复习中反映出的学生掌握不好的原有知识的巩固与完善~而这些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是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必需的:~它是最终教授新的程序性知识的必要基础~是为教授新的程序性知识扫除障碍。 如在教授“绘制气温曲线图 ”这一程序性知识之前~必须先教有关“什么是气温曲线圈”、“气温曲线图的分类”等内容~要教“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要进行“阔读气温曲线图的训练”~并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绘制气温曲线图”教学目标而做的准备工作。 (2)具体实施 先教后扶~完成从陈述性向程序性的过渡。在一个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往往用语言来描述程序性知识~学生以教师的豫述为依据~按照陈述的要求~沿着陈述的步骤与过程~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 经过一定量的训练~学生会渐渐摆脱陈述内容这 拐杖~达到能够独立地、熟练地完成相同的操作的程度~这时~学生掌握的智慧技能已经完成了从陈述性向程序性的过渡。

以教授“绘制气温曲线图”(上海某年的年气温曲线图)为例~最初~教师用语言陈述具体的描点方法与步骤是:1)对应一月的位置~画一条纵向的虚线,2)4 在题目中看一月的月平均气温数值,3)在坐标纵轴上找到一月平均气温数值的位置,4)从这一点出发~画一条平行横轴的虚线,5)在两条虚线相交的点上~画个小圈。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表示一月平均气温的点。 接下来~学生会按照上述描点的步骤~看一步做一步~再描出表示2月、3月、4月等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的点。而在随后的描点中~学生表现出不再依赖文字的叙述、描点的步骤也逐渐省略、描点的速度明显提高的事实~这说明学生在坐标系中行成了描点的技能~完成了从陈述性向程序性的过渡。 (3)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熟练掌握形成技能。变式练习是指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变换其非本质的特征~让学生在不同情境的应用中突出对本质特征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程序性知识~形成技能。为进一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准备。 如学生画好“上海市某年的气温曲线图”后。再给出哈尔滨市、海口市、悉尼市某年的月平均气温数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这时学生会遇到以下难点:在绘制哈尔滨市的气温曲线圈时~会遇到零下的气温值该怎样找到正确的位置~与零上的温度的找点方法有何不同,在绘制海口市的气温曲线图时。会发现海口市的气温曲线~不像上海与哈尔滨那样是中间高两边低的有一定弯曲度的曲线~而是在3度内上下浮动的一条接近直线的线,而在绘制悉尼市的气温曲线图时又会发现悉尼的气温曲线与上海、哈尔滨的正好相反~是1月、2月、11月、l2月的气温较高~而5月至8月的气温较低。 通过进行绘制上述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变式练习~可达到以下目的:?进一步明确当温度出现负值时~描点应注意的事项(如一19?应画在一20?的上面还是下面?),?打破学生普遍认为的气温曲线图总是像上海某年气温曲线图一样的图形的思维定势~让他们接触不同形状的气温曲线图。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知识,?学生通过亲手画图~亲身感受到哈尔滨市、上海市、海口市三地一年中气温变化的差别。感受到气温曲线图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某一地区在一年内的气温变化趋势~从而为教学通过解读不同城市气温曲线图来比较气温年变化特点这一内容做好准备。 (4)升华为认知策略 5 迁移训练(形成认知策略。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迁移训练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程序性知识熟练地、正确地解决新问题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掌握相关操作方法。 如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自己画出的哈尔滨市、上海市、海口市三幅气温曲线图。归纳出:? 三个城市的年气温变化特点,?比较三个城市一年中气温最高、最低出现的月份和温度值~说明气温高低与城市纬度位置的关系,?比较三个城市的年较差大小~并分别说明城市气温年较差变化大小与城市纬度位置的关系和与气温曲线弯曲程度之间的关系。经过上述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解决类似问题的认知策略。此后~不论给出某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学生都能根据曲线图的走向~较准确地归纳出该城市的年气温变化特点~并能够成功将该城市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完成给出的相关问题。 3. 地理程序性知识教学中应注意 3.1 概念、规则的应用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这样说~“每次老师讲评了试卷后~都觉得试卷上的题目并不难~但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到、做不出。”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还没有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还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所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首先应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则。

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如何使学生的部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如何将储存在头脑中的原理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储存知识向转换信息、由缓慢的再现知识向自动激活转化~从而实现学习的发展。当然~并非所有的陈述性知识都要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搞清哪些陈述性知识是必须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2 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验这种能力的行为指标是~学生能否将学过的概念与规则应用到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认知技能的获得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在安德森看来~要真正使某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得以自动化~6 可能需要付出上万次的努力和练习。因此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要有充分的变式练习。 例如~学生知道“决定莱茵河流水能丰富的条件是落差大、径流量大”这一原理或能陈述这一原理~那么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学习的阶段。如果学生能用这一原理解释我国横断山区各河水能之所以丰富的原因~分析日本河流水能之所以丰富的原因~那么久可以说学生已顺利实现了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3.3 以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为重点 通常在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和技能不是简单地直接应用~还需要一种凌驾于知识、技能之上对其进行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认知策略~即策略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另外一种形式。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但它与一般程序性知识不同~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认知活动的知识~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这套规则不是用来对外办事的~而是用来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是对内调控。由于策略活动是一种内在思维活动~教师难以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教给学生~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比如面对一幅地图~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看~所以从图中获取的地理信息必然十分有限。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即缺乏地理策略性知识的支持。 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读图时遵循以下方法、步骤:?看标题~一般图幅下面都标有“图名”,?看图例~一般地图都有相应的图例,? 看懂图中线条、符号、文字、数据等意义,?从不同经度、纬度等不同角度读图~从而获取丰富的地理信息。有了上述策略性知识的支持~学生便能很好地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处理。又如在“日本”的教学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河流具有短小、流急的特点?”我们就不仅要让学生能从日本的国土面积、地形和气候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更要让学生学会这样的策略:在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特点时~要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其他地理要素来分析。

总之~在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忽视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等基础知识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又要十分重视“自动化”、学法7 及实际应用能力这些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只有这样~我们不仅从量的方面上完成地理教学目标及任务~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地理人才。教授地理程序性知识~一定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好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实施、课后的扩展工作~让使学生犯难的地理程序性知识变为学得懂、记得住、用得着的东西~从而改变其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提高其积极投入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地理学科的自信心~并真正形成一种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俊华(知识的程序性与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冯新瑞(地理学科探究式学习的适宜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6). [3]张二虎. 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35. [4]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吕昌平. 不同知识类别的地理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5.2:93-94 [6]王培芳,符太胜.新课标下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J].理科爱好者~2009.4:113~149 8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