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荒唐的能源陷阱!3亿吨主粮被烧掉,生物燃料才是粮食危机元凶

荒唐的能源陷阱!3亿吨主粮被烧掉,生物燃料才是粮食危机元凶

时间:2024-03-23 02:55:50 作者:
摘要:近日伴随着供应链中断、极端天气、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全球粮食市场动荡不安。根据统计,从2020年至今年3月,不到两年的时间

近日伴随着供应链中断、极端天气、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全球粮食市场动荡不安。根据统计,从2020年至今年3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全球谷物价格就提高了65%以上,创下了该指数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涨幅。而急速飙升的粮价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粮食的紧缺。甚至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直接发文警告,人类已经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未来将有17亿人陷入无粮可吃的贫饿困境。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全球饥饿警报拉响的当下,以美国为首的数十个西方国家却以环保之名,把大批的粮食燃烧降解制成生物燃料。以此抬高粮食价格,疯狂收割经济。换句话说,现如今这些西方国家的汽车正在和饥肠辘辘的人类抢口粮!那么问题来啦:

生物燃料到底有何魅力,竟然能让美国不惜烧粮制取?

而生物燃料的崛起,到底是新一代的能源革命还是不为人知的阴谋陷阱呢?

生物燃料_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

石油卡住脖子的美国

能源,作为支撑现代工业正常运行的血液,具有着超乎寻常的战略地位。对于任何国家而言,“能源独立”往往都意味着更大的优势和更深厚的底气。但遗憾的是,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均,现如今在世界上真正能够实现能源独立的国家微乎其微。而生物燃料,正是能源独立战略中最重要的产物之一!

生物燃料哪家好_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彼时的中东战火纷飞。而为了夺回之前失去的土地,埃及和叙利亚悍然与以色列开战,进而引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本来这只是中东国家的内部矛盾,但是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增加自己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便向以色列援助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

而这种悄悄拱火的行为,也引起了大量中东国家的不满。于是一怒之下,掌握着国际油价话语权的欧佩克组织宣布,要削减产量、抬高油价,并对欧美部分国家进行石油禁运,此举可谓正中美国软肋。

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_生物燃料

因为当时美国的进口石油或石油制品,有一半以上来自欧佩克国家。而突如其来的石油禁令,迅速冲击了美国本土的经济环境,国内的石油价格直线飙升。而看到这一现状的美国,自然不肯继续受到遏制,于是一场寻找石油替代品的能源革命席卷而来。

大量的美国科学家和资本家开始疯狂的押注新能源产业,企图用科技的利刃和资本的镰刀打通能源独立的壁垒。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项被美国遗忘已久的能源技术再次登上了舞台,它就是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液态生物能源。

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_生物燃料

摆脱石油依赖的钥匙

虽然名称听起来十分高大上,但燃料乙醇的本质却极为接地气。就是将玉米、甘蔗、大豆等粮食进行化学处理,发酵分解内部的淀粉、糖类以及其它分子,然后将剩余的产物再精炼,最后制成可以进行燃烧的高纯度乙醇。换句话说,所谓的燃料乙醇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酒精。只不过其纯度更高,酿造过程也更为工业化而已。

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_燃料生物燃料

事实上,在人类汽车工业发展初期,燃料乙醇就是当时人类的首选内燃机燃料。甚至为此,美国还建造出了第一个燃料乙醇生产厂。只不过后续由于巨大储量石油的发现,让汽油和柴油的价格大幅降低。美国也因此将燃料乙醇抛诸脑后。但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出现,却使得美国重新燃起对发展燃料乙醇的兴趣。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如何制取和使用高纯度的燃料乙醇,便成为了美国能源产业的首要课题!

生物燃料哪家好_生物燃料_燃料生物燃料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短暂结束。导致当时美国对于燃料乙醇的正式商用,一直抱有争议态度。直到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导致全球的石油市场再次迎来了寒冬。国际油价由14美元/桶最高涨至近37美元/桶,这无疑是给美国刚刚恢复的工业体系又一暴击。于是狠下心来的美国终于决定,必须促进新型能源的商用,减少对海外石油的依赖。

而此时已经走到商用临界点的燃料乙醇自然成为了政府的首选目标。就这样历经波折的燃料乙醇终于顺利进入市场,并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1979年美国国会率先出台了生物燃料乙醇发展计划,用以推广添加10%燃料乙醇的乙醇汽油E10。紧接着又再次修改了轰动一时的能源税率法案,为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厂家减免税费,帮助生物燃料乙醇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_生物燃料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大力补贴玉米种植、推动工业玉米种子研究。也正是在这一系列法案促进下,短短十年的时间美国燃料乙醇的产量便增长了80多倍。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燃料产出国和使用国!而美国也凭借生物燃料成功降低了对进口原油的依赖。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么生物燃料的诞生无疑极为美好。美国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农业体系和科技实力,成功实现了能源独立,这个过程听起来多么的励志。然而遗憾的是,生物燃料发展到这其实只是个开始,后续的走向却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

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

舆论营造出的能源新贵

在尝到生物燃料的甜头之后,美国本土的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用来制造燃料乙醇的玉米迅速铺满了美国的各大农场,大量的农场主们赚的盆满钵满,美国的能源产业也再次迎来了腾飞。而看到这一景象的美国,便开始想方设法的将这一伟大发明推广到全球。

于是美国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抨击石油的缺点。例如石油产品对于环境的危害,将其定义为了全球变暖等灾难的元凶。再比如欧佩克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垄断,将那些石油进口国描述为了石油的奴隶。

而另一方面,美国开始到处宣扬生物燃料的环境友好性。放出了大量的数据,来证实燃料乙醇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放出了一系列的实验室项目,来描绘生物燃料广阔的前景。甚至美国还声称燃料乙醇的使用,可以让大量的国家摆脱石油依赖,真正走向能源独立。

生物燃料_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

总之在美国的宣言之下,燃料乙醇已经成为了能够取代石油,改变世界能源的格局的新一代绿色能源。而如此大手笔的舆论导向,也很快获得了成效。像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很快就被美国画出的大饼吸引,纷纷加入了用粮食造乙醇的运动中。

2003年欧盟率先要求各成员国立法,实现2030年交通运输燃料的25%来自生物燃料。而远在亚洲的日本也不甘落后,计划2010年便实现国内40%的汽车改用酒精燃料,等到2030年实现所有的汽车都采用乙醇汽油。甚至除了这些发达国家以外,像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相继投入生物燃料阵营。然而问题在于,生物燃料真的像美国描述的那么美好吗?当然不是。

生物燃料哪家好_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

停留在实验室中的大饼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生物燃料的潜力和现状并不能混为一谈。在这里大东需要为大家先简单介绍一下生物燃料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第一代生物质燃料,即以玉米、木薯、甘蔗、大豆等粮食作物为原材料,通过发酵等途径获得的乙醇、生物柴油等。其次是第二代非粮作物燃料,它主要使用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来源可以是麦草、玉米秸秆,或工业及林业废弃物等。最后则是最让人“省心”的藻类燃料。像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藻和藻青菌,它们在接受阳光照射时,能够直接在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油脂储存起来,只要将细胞壁破开就可以直接提取能源。

生物燃料_燃料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

根据计算,人类只要实现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商业化,就可以成功取代石油,实现美国所谋划的美好场景。但问题在于,即使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现如今的非粮作物生物燃料仍然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美国所大力推广的生物燃料本质上仍然属于第一代。

然而该阶段的生物燃料无论是成本还是工业规模上限都极低,根本无法实现取代石油的伟大构想。甚至根据计算,在种植玉米等原材料过程中使用的化肥、杀虫剂、汽油农业器械,以及将粮食转化为乙醇的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在环境亲和性方面,现阶段的生物燃料也并不具备太大优势!换句话说,美国所描绘的绿色能源宏图,只不过是一张画出来的大饼。想要实现根本就是遥遥无期!那既然如此,美国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生物燃料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利用生物燃料去收割粮食生意!

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_燃料生物燃料

抬高全球粮价的杠杆

众所周知,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现如今美国已经成功地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粮食霸权。四大国际粮商中,有三家都是美国企业,而这些企业都与美国政府有着深度的绑定。这也使得,美国在大豆、玉米等主粮方面,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这些主粮,恰恰是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最重要原料。

那在这样的基础上,生物燃料一旦崛起,无疑会进一步刺激全球对大豆、玉米的需求。如此一来,全球的粮食价格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而掌握着粮食话语权的资本家,便可以收获巨额利益。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事实的确如此。

生物燃料_生物燃料哪家好_燃料生物燃料

例如2006年,小布什政府趁国际油价飙升之际,进一步加大对生物燃料的补贴力度,使得全球掀起了一场生物燃料的大跃进。大量的玉米、大豆被送进了工业炉变成了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最终全球粮价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飞涨,短短两年时间,小麦、大米等主粮几乎翻了一番。凭此机会,美国华尔街便上演了一场财富收割盛宴。四大粮商更是赚的盆满钵满,创下了一年2700多亿的总营收记录!

而现如今,在全球粮食市场动荡不安的背景之下,欧美等国家还在疯狂推广生物燃料,甚至仅去年一年就烧掉了近3亿吨主粮,使得全球粮价进一步飞涨。然而即使如此欧美国家还在疯狂甩锅,公然指责俄罗斯、中国,试图将引发粮食危机的帽子扣到他国头上,实在是令人太过无语!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