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学会了从矛盾的侧面入手,你才能事半功倍
注:矛盾的侧面指的是容易被人们的思维惯性所忽视的一方面。这里不同于矛盾的主次方面中的次要方面。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它的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战争领域,而是贯穿于方方面面。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军事著作,还是一本牵涉面广阔的哲学著作
战争就是扩大化了的矛盾,既然《孙子兵法》能够合理地洞悉战争规律,教给人以战胜敌人的方法,那么它必定也能够教给人以解决矛盾的方法。而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此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本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暴露事物本质的经典著作。
先胜再打——“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译文:因此,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后才去对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对战再企图从中侥幸求得胜利。
在战争开始之前,很多将领是为了打赢而打,这是一般人甚至是绝大部分人的思维惯性,这种战争的胜利是属于“先打后胜”。
世界上绝大多数战争都是属于“先打后胜”这一类型
而如果从矛盾的侧面入手,则是已经赢了再打,也就是事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好各方面的考虑部署,从而在未开打之前就预见到了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属于“先胜后打”的情况,同时也是属于矛盾的侧面。这个“先胜”就是产生于对战争方方面面的考虑部署当中。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尝试解决矛盾时不能直接鲁莽地入手解决,而应该严谨周密地做好一些看似与矛盾的解决无关,实则直抵矛盾核心的措施,也就是从侧面入手。
当然,这种从矛盾侧面入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没有那么容易地掌握,首先是要具备洞察力,也就是有超出常人的预见性,《孙子兵法形篇》中指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具备超常的洞察力是指挥“先胜后打”这一类型的战役的必要前提
大意便是: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认知水平,并不是最高明的手段;战胜敌人后,即使全天下都说很厉害,事实上也不算最高明的举动;这就像一个人能够举起秋毫不算有大力气,能够看见太阳和月亮不算眼睛视力好,能够听到雷电的声音也不算听力好一样。
也就是说,这种提前在心理上已经预见胜利的能力很不容易形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功地从矛盾的侧面入手。
毛伟人所讲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就是从矛盾的侧面入手,“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毛选》是一本大量提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的著作
一切矛盾的解决不在于过程当中,而在于过程之前,事先做好了的准备,直接决定了事后的胜利。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就应该直接地解决问题,而不应该做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不重要的辅助工作,其实这就是不注重矛盾的侧面的问题,结果反而是妨碍了矛盾的解决进程。
生活中要解决矛盾,我们首先得先在头脑中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才能解决实际的矛盾。比方说,做一篇文章,首先的是在头脑里做好准备,立意要高远,其次才能写出好文章。
以不变应万变——“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这也就是说擅长作战的人,首先是使自己不被战胜,以此来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的到来,使自己不被战胜的主动权在于自己,而能否战胜敌人的关键在等待敌人露出破绽。
两军对峙,使我方不被战胜,那么先露出破绽的敌军就会被我军战胜
这同样是颠覆了一般人的思维。一般人认为打仗就要穷追猛打、步步紧逼,他们认为打仗就一定得先发制人,得取得主动权。却没有想到还可以使用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打仗,这是“后发制人”的战略。如果说“不变”就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没有“变”的必要性,因为如果频繁调整战线、改变战术甚至是战略,那么破绽就会在每一次调整的过渡期或者说缓和期中出现。
因此,一旦大战略确定下来后,便不应该改变,至于另一方面的战术,也不宜作太大的改变,如果客观情况与主观预想是相符合的,就不应该变。一旦能够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那么被战胜的一定是敌人,这是多么光辉的辩证法思想啊!
《孙子兵法军争篇》指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译文:用纪律严明的我军来对待相对混乱的敌军,用沉稳庄重的我军来对待浮躁烦恼的敌军,这就是从心理角度来战胜敌人。
一旦我们本身能够治理严格,我们就不会比对方更早露出致命的要害,我们就可以以静制动,这一光辉的军事思想颠覆了很多人的关于战争就得大张旗鼓、横冲直撞的思维惯性。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能够“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前提基础在于刚才讲到的第一点,也就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只有在战争之前做好了包括地形、天气、作战物资等调查准备,我们才能以静制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如若不然,先露出破绽的必定是我军,那么作战就只能宣告失败了。
很多人在生活中没有全局观念,过于急躁,在没有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匆忙地做事情,这不是在解决矛盾,而是在赌博。
事实上,战争的胜负早就在开战之前就已经决定,奈何这一点没有被广泛地意识到。只有事先充分地考察战争的各个方面,做到有备无患,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下“保持不被敌人战胜,就能够战胜敌人”的结论,否则都是空谈。
集中优势兵力——“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译文:因此,防备前面则后方会出现兵力不足的情况,防备后方则前线会兵力不足,防备左边则右边兵力空虚,防备右边则左边兵力不足,每个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会兵力不足。
同样的道理,一般人认为防守自然是要面面俱到最好,但是事实证明,面面俱到式的防守只会留下更多的可乘之机给敌人。
上述那句话用在防守可以,用来进攻更是恰当,若是我们分散兵力去攻打敌人的各个方面,那么我们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则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应该用上毛伟人的军事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只有这种情况下的打击才是最能够给敌人造成伤害的打击。而且,这里的集中优势兵力,主要的是从敌方最脆弱的一方面入手。
木桶效应——水总是从最低的那个木板流出来,打仗也得集中兵力攻击敌方短板
红军为什么能够在兵力孱弱的前提下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分散兵力一方面可以给敌军带来干扰,另一方面还能争取群众,扩大队伍,一举两得。集中兵力则是为了将被干扰分开的敌军包围,进行包围战,力争全歼敌军,最大限度地保存自身力量,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什么意思呢?
大意:用兵之法在于,如果我军的兵力十倍之于敌军,我们就要包围敌军。如果兵力是敌军的五倍,就应该果断实施进攻,如果兵力两倍之于敌军,就应该尽量争取战胜敌军,如果势均力敌则应该设法分开敌军,从而逐个击破。如果兵力比敌军还要弱小,那么就要避免交战。
因此,红军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以打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在这个过程当中将庞大的国民党军不断切割分离,孤立他们。从而集中优势兵力一个一个地歼灭敌军。
总结:《孙子兵法》中的很多名篇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打破常规,运用辩证的思维想常人之不能想,我把这种思维叫做从矛盾的侧面入手的辩证思维。
不论是战争领域,还是日常生活,这种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方法论都是十分正确的。
相关阅读
-
在浩渺的人生长河中,我们如同漂泊的船只,沿途会经历风浪,也会享受宁静。慌慌张张,匆匆忙忙,往往让我们错过了生活的美好。其实,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拥...
-
指引高启强“登上顶峰”的《孙子兵法》究竟神在哪儿?暗藏了哪些生存智慧?
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
-
人民日报每日摘录|简单生活,智慧人生:揭秘越简单越厉害的真谛
大家好!我是【墨韵书文】,喜欢阅读的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有思想、有温度、有营养、有价值的文章,希望文字能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力量,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
-
因为心态好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第二,他必须有执着的信念。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尤其颔联“楼船”“铁马"两句,对仗工整,雄壮豪迈,历来被...
-
2019全球30座技术城市出炉!成都为中西部唯一入选城市,...
-
力压硅谷!北京夺全球科研第一城,已连续7年领跑【附中国科技创新现状与成果分析】
11月23日,中国清华大学与施普林格·自然共同发布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报告和《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2023》增刊报告。 根据《自然指数-...
-
2022年6月26日,《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根据各厂商2021年汽车配套营收...
-
6月的郸城是金色的,全县146万亩小麦刚刚收割完毕喜获丰收,金丹乳酸科技围绕生物可降解材料迈进新征程,郸城政务服务质量、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
《食品科学》:泡菜微生物演替与风味物质变化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泡菜微生物演替与风味物质变化的研究进展,泡菜,微生物,乳酸菌...
-
1月18日至19日,一场主题为“产创融合·共赢未来”的全球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在南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办...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