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让精神病患者有尊严的活着,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让精神病患者有尊严的活着,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时间:2024-05-10 04:53:18 作者:
摘要:让精神病患者有尊严的活着,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精神医院病人生活日常_精神病人在医院的生活_在精神病医院病人生活情况

共同帮助精神患者摆脱“病人”身份,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或出院时,家属和患者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出院后能马上去工作、上学吗? 还是现在家休养一段时间比较好? ”

“我在精神病医院住过院,出去后,别人会不会看不起我? ”

“我们的孩子出院之后再有情绪上的问题,影响学习、工作,怎么办? ”

“病人当初是因为在打工时经历了某些事情后开始犯病的,现在出院了,是不是不能再让他出去工作了? ”

随着精神病患者自知力逐渐恢复,康复期的他们对发病时的情况大多有所回忆,思想上开始有顾虑,意识到自己今后生活的艰难,担心社会偏见,担心工作问题,担心恋爱问题,担心家庭社会对他们的看法,担心疾病复发等等,无数个担心使他们出院后为“如何更好的回归社会”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精神病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需要医护人员、家属、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来协助患者共同完成。

医务人员方面

1. 对于处于恢复期准备出院的患者,医护人员要从预防的角度向患者讲解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治疗原则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介绍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式,教导患者出院后也要定期复查,掌握复发规律,防止复发。

2. 针对精神科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疑虑,以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对回归社会充满信心。

3. 患者出院时,对家属做好出院指导,嘱咐家属重视患者预后的心理状态及抗精神病药品的管理。 督促患者规律生活,按要求治疗,讲解病情复发的几个先兆表现,如 “夜眠差,情绪高(低),话多......”等,及时发现及时与医生联系。

4. 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做好回访工作,追踪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指导。

患者方面

1. 患者应听从医护人员对其做的健康教育,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继续治疗,按时复查,按量服药,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应对方法,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

2.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不喝酒,少抽烟,不暴饮暴食。 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保证一个人的精力充沛,还可以防止疾病复发。

3. 面对现实,树立信心,重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等原因,大众对精神病人都存在歧视和恐惧,在这种现象未能彻底改变之前,患者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人际交往,经济问题,工作职业,婚姻等,努力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刺激的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4. 学会主动调节自身情绪。 对不健康的情绪反应,如 “愤怒、焦虑、抑郁、悔恨等主动克制。 改变精神上获得满足的方式,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不可因为 “养病”等原因闲置在家。

5. 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内心苦闷时要勇于诉说。 自身情绪不稳,夜眠差或出现心身不适等情况时要主动医生联系,寻求帮助,及时复查,调整药物,避免疾病复发。

家属的陪伴与监护

1. 家庭监护人应遵循医生的健康宣教,增强对患者异常行为的应变能力,更好地为患者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监督患者服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适应社会和工作。

2. 家属要正确的认识的精神疾病,学习与精神病患者正确的沟通方式,学会“共情”,要有耐心,多陪伴患者,正确的引导患者面对生活,如患者出现不正常的想法或行为,如: 情绪低落,哭泣,兴奋,话多,行为怪异 ......不要呵斥患者,避免激惹性语言,用开放性语言询问患者内心感受,了解患者内心动态,及时与医生联系咨询。

社会方面

1. 加强对社会上精神病患者的排查,在治疗上给予一定补助,确保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疾病对患者自身和社会的消极影响。

2. 社会各界应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增强全民对精神病的正确认识,改变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看法,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情,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对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孙燕.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6(04):62-63.

本文首发: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