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韦光球 // 宜州会仙山奇闻轶事

韦光球 // 宜州会仙山奇闻轶事

时间:2024-05-10 19:55:30 作者:
摘要:话说桂西北重镇宜州,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会仙山。

纵览天下 馨香泽润

宜州会仙山奇闻轶事

韦光球

话说桂西北重镇宜州,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会仙山。其山势险峻、高耸入云,三面悬崖峭壁、怪石林立;山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名胜古迹颇多,为宜州十大风景之首,亦是历代文人墨客来宜州登高赏景、吟诗作赋的首选之地。

山乡奇案_山乡奇闻下载_山乡奇闻

山乡奇闻下载_山乡奇闻_山乡奇案

会仙山,当地人亦称北山,于宜州城区之北郊,与河池学院西区仅一路之隔。《大清一统志》云:“白龙洞潜通南山之龙隐洞,常有紫云元鹤乘空而下,如神仙之会,故又名会仙山”。这也许是会仙山名称来历最有说服力的记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由宾阳、上林经忻城到宜州旅游考查,在饱览宜州之景色后,对会仙山赞不绝口,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就有“绕城之胜有三:曰北山,则会仙山也;曰南山,则龙隐也;曰西山,则九龙也”的评句。

会仙山风景之首,当属白龙洞。白龙洞于会仙山东面山麓处,风光秀丽,洞古岩奇,碑刻琳琅,自唐代以来便是游览胜地。“洞中有一石龙,鳞甲宛然,栩栩如生”(《重修白龙洞记》)。唐末河东名士,陆禹臣曾在洞中修炼,后解尸仙去。当年的炼丹炉、石床等遗物现仍清晰可辨。明代庆远卫指挥使彭举在洞内摩崖上大书“云深”二字,猷劲凝重,入石三分,后人用朱砂填涂,引人眼目。摩崖上石刻颇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五百罗汉名号牌”和“石开达题壁诗刻”。一九五九年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宜州考察时,就曾到白龙洞游览,观看石达开题壁诗刻等等。史传白龙洞深远莫测,洞中有洞,大小共有三十二洞,主洞从龙江河底蜿蜒穿行十余里,直通南山之龙隐洞。

山乡奇闻下载_山乡奇闻_山乡奇案

山乡奇闻下载_山乡奇案_山乡奇闻

在70年代初期,白龙洞和广州军区驻宜州马草塘兵站、32野战部队驻宜州医院一样,均被划为军事管理区,群众不能进洞游览。直到1983年宜州政协写信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汇报石达开诗刻的保护情况,并反映宜州人民多年来请求开放白龙洞的愿望,请示开放白龙洞供人游览。一个月后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批示,由广州军区派员会同广西军区、河池地区行署负责人到宜州实地考察后决定同意开放白龙洞。后又在宜州政协的建议下筹建白龙公园,利用天然优势发展旅游业。所谓的白龙公园,即现在的会仙山景区的前身。

白龙洞左下方山腰处有一坪台——点将台,是会仙山不可惑缺的又一名胜古迹。翼王石达开曾在此点将传令,故而得名。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先任左军主将,后在永安又被封为翼王。太平天国奠都天京不久,石达开因与洪秀全有隙,故率部转战浙、闽、赣、湘等地,后又回师广西,于咸丰九年(1859)农历九月二十日率十多万军队攻占庆远府城(宜山县城),并准备以庆远为根据地,筹粮扩军,重振太平天国事业,故以庆远府署为翼王府,将宜山县改名为龙兴县,并派兵到各乡镇及邻县筹粮。筹粮的太平军就曾在德胜的牛岩、独冒山、十二固等必经之路被当地团练阻击,太平军打死打伤团丁数百人。《牛岩大墓碑序》记有此事。可惜后来太平军又屡遭当地团练与清军围攻,遂于次年四月初九日率部撤离庆远。

山乡奇闻下载_山乡奇案_山乡奇闻

翼王石达开率军进驻宜州前后有半年之久,闲暇之余也曾率领众将畅游会仙山。史传他曾在点将台处点将传令,威震一方。大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气势,又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气慨。石达开不但是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位杰出的诗人。“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便是他畅游白龙洞后,提笔挥毫留下的千古佳句。今州人将其点将传令处重新修整,焕然一新,水泥地面,三面栏杆有铁链围绕,中建有花圃,并在白龙洞附近修有翼王亭,以表达对石达开之崇敬之情。

“骑牛远远过前村,风斜吹笛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谁能想到这首“超轶绝尘”的《牧童》竟出自一个7岁儿童之手,他就是后来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鼻祖,与苏轼齐名的大名鼎鼎的国子监教授——黄庭坚。黄庭坚晚年谪居宜州,与宜州人民结下不解之缘,会仙山南面建有山谷祠,祠内有山谷先生自画像碑及先生书法作品数十件,祠后有山谷先生衣冠墓。自1985年开放以来,游人络绎不绝。

黄庭坚(号山谷)因与丞相赵挺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老公公)有隙,赵暗使转运判官陈举诬庭坚所写的《承天院塔记》为“幸灾谤国”,并摘其中片言只字问罪。黄庭坚遂于崇宁二年(1103)被除名羁管宜州。黄庭坚到宜州时已是年近六旬,体弱多病,加之身负罪名,又遭到无理官吏的阻挠,到宜州后竟租不到房子,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只好搬进宜州崇宁万寿寺,可这万寿寺却是皇家专用的,又被人驱赶,只好流落街头。后几经波折僦居于城西黎家(今广西轴承厂内),不久黎家得知他为朝庭重犯,不敢收留,又不得不搬离,过着居无定所,“尝手书帖贷钱米于人”(《庆远府志》)贫困潦倒的生活。之后他又到城南住过。他的《豫章文集》说“崇宁三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戍抱被入宿城南”。崇宁四年(1105)五月初七日,黄庭坚最后一次搬迁,住入小南楼,至九月三十日,病逝。大观三年(1109年)春,由苏伯固、蒋伟护柩归葬老家江西修水县双井村祖坟之西。

山乡奇闻下载_山乡奇闻_山乡奇案

在谪居宜州的一年多时间里,虽历尽坎坷,但一代文豪黄庭坚,道德高尚,文才超群,书法更是名满天下,且信佛又得佛理,以其宽广的胸怀,文雅的魅力,深得州人的喜爱。宋宁宗嘉定八年(1125),张自明以宜州教授兼摄知州时,就与地方人士商议,在城西门外的龙溪旁购买黄庭坚曾住过的黎家老屋(今轴承厂内)建山谷词,后又于清代嘉庆六年又重修山谷祠。原祠几经修缮,祠宇日益宏大,可惜后来毁于文革。1985年宜州人民多方筹资,将山谷祠迁至会仙山南麓山谷先生衣冠墓前。

位于会仙山西侧山腰处的雪花洞,是会仙山又一名胜古迹。从烈士陵园后拾级而上,不久便可到达。雪花洞因洞壁上有很多洁白晶莹闪如雪花的钟乳石而得名。洞内有明卸使张恒的“天柱吟”及道观“太清仙境”等石刻,其中“达摩面壁像”尤为著名。据《庆远府志》记载,雪花洞“建有阁榭,塑诸佛像”,可惜文革时被毁,现只留下残墙断垣和满地瓦砾,但仍能判断出当年的规模。唐代宜州名士韦启醇曾在洞内留下“姑射仙人玉骨清,天然洞府绘难成,然犀几度探幽迹,岩树森阴石乳莹”的诗句。雪花洞内有一小径,直通会仙山顶,原修有石阶,上下十分方便。只可惜近年来,山顶入口处已被入封堵,游客无法进入。

会仙山的景点还有很多,如花婆庙、白帝庙、仙子岩、百子岩、大佛洞、陀罗洞、骑云石等等名胜古迹不胜枚举。特别是“宜阳八景”之首的“会山远眺”,更是倾倒无数文人墨客。登顶会仙山放眼望去,那“云海连天际,青山银裹头;江河两玉带,城池一孤舟”的美景让你陶醉不已。一座会仙山,半部宜州史。它珍藏着宜州人民厚重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宜州人民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呜呼!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今信矣!

山乡奇闻_山乡奇闻下载_山乡奇案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