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

时间:2024-05-12 20:55:32 作者:
摘要:姜子宁 证券投资顾问 执业编号:S1410624040003欢迎大家点赞转发,谢谢华恒生物(688639):公司构筑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平台,突破厌氧发酵技术瓶颈

姜子宁 证券投资顾问 执业编号:S1410624040003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谢谢

华恒生物(688639):公司构筑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平台,突破厌氧发酵技术瓶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L-丙氨酸,凭借厌氧发酵技术,公司顺利拓展出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肌醇等产品,打造氨基酸+维生素+新材料产品矩阵。预计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8.4/10.3亿元/,维持“买入”的投资评级(天风证券240429)。

凯赛生物(688065):全球合成生物学应用龙头,深耕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及聚酰胺产业链,产品全球市占率约80%,公司深度参与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的流程研发中,已在生物设计、基因修饰、发酵工程、分离纯化及商业化应用积累了核心技术。央企招商局入股,并拟与公司开展系列生物基聚酰胺材料方面的战略合作。预计24-26年,分别实现营收29.58/47.19/73.18亿元,同比增39.90%/59.55%/55.06%;实现归母净利润4.73/6.58/8.32亿元,同比增长29.04%/39.06%/26.50%,对应EPS分别为0.81/1.13/1.43元,PE为63.28/45.50/35.97X,维持“增持-B”评级(山西证券240505)。

川宁生物(301301):公司是国内抗生素中间体领域领先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公司拥有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拥有3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酵技术、酶反应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正在承担或参与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共有7项。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麦角硫因等合成生物学系列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将标志着公司从资源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成功转变,从而实现公司效益的稳步提升。预计24-26年总营收分别为55.59亿元/63.07亿元/71.17亿元,同比增长15.2%/13.5%/12.8%,归母净利润11.64亿元/13.89亿元/16.37亿元,同比23.8%/19.3%/17.8%,对应PE分别为30.2/25.3/21.5X。持续覆盖,维持“增持-B”评级(山西证券240507)。

蔚蓝生物(603739):公司是国内生物科技领先企业,主营业务包括酶制剂、微生态制以及动物保健品三大板块,全程服务农业、食品、洗涤、健康、环保、生物催化等多个产业。立足酶制剂、微生态主业,益生菌业务构筑发展新空间。预计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7/1.08/1.21亿元,EPS分别为0.39/0.43/0.48元,对应PE分别为30/27/24X。维持“推荐”评级(民生证券240429)。

富士莱(301258):公司是硫辛酸原料药龙头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硫辛酸产能和最全品类;2020年度公司硫辛酸系列产品直接出口额位居行业第二位,GPC和L-肌肽产品直接出口额均排名行业第一。此外还有肌酸、磷脂酰胆碱系列品种,且开始CDMO业务转型。预计23-25年总营收分别为5.41/5.98/6.4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5%/10%/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0/1.59/1.7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21%/13%/8%。P/E估值分别为23/20/19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东吴证券231115)。

合成生物学,这一跨越工程学、生物学、信息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的综合领域,正通过创造新颖的生命体系,深化我们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并推动科学边界的拓展。其核心基于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从DNA至RNA的转录及至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此过程成为合成生物学实践的基础框架。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在于对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进行编程,类似于计算机编程,但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这门科学的基础是中心法则,即DNA转录成RNA,再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目前,合成生物学已经在生物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通过改造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等微生物,生产出1,3-丙二醇、丁二酸等高价值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生物聚合物、生物质原料、农用化学品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合成生物学是“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使人类的认知从“格物致知”提升到“建物致知”合成生物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汇集化学、物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而形成,利用基因技术与工程学概念设计改造现有的或合成新的生物体系,揭示生命运行规律,变革生物体系工程化应用为医药健康、工业、农业、能源等行业的生产、改进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生物科学学校排名_生物学 生物科学_生物科学学什么

合成生物学作为未来产业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正享受着来自政策层面的积极支持。随着AI在蛋白质设计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国家层面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的酝酿推出,政策导向与市场动态的双轮驱动,这一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研究机构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中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推动国家生物制造与合成生物学前沿科技的进步。其核心使命是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广泛应用,替代非可再生的石化资源,旨在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战。多数已上市的合成生物学产品均源自这些机构的重要科研成果转化。合成生物学的商业化征程已结出硕果,丁二酸、L-乳酸、L-丙氨酸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技术成熟度的显著提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线布局,不仅验证了其成本效益,亦展示了相对于传统化工路线的显著竞争优势。

合成生物学在化工与医药两大领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应用侧重点。前者侧重于微生物的工程化改造与化合物的大规模生产,而后者则更加关注人类细胞的精准改造,尤其是CAR-T细胞疗法等先进医疗手段的开发,体现了合成生物学的广泛适用性和深度影响力。合成生物学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主要围绕改造微生物,将其转变为特定化合物的高效生产平台,而医药领域的应用则侧重于改造人类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以实现对疾病的精准治疗。两者在技术原理上相通,但应用对象和产业目标存在明显区分,分别服务于化工制品与高端医疗需求。

合成生物学优化成本与效率的关键在于菌种设计的优化与发酵工艺的精进。这包括提高转化率,即原材料到目标产物的转化效率;加快生产速率,即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以及提升产量,即单位体积培养液中的产物浓度。通过这些参数的优化,可精确计算产品如丁二酸的生产成本,与化工生产成本对比,验证合成生物学路径的经济可行性。此外,深入的生物技术改进,如增强菌种的生长速度、产量及耐受性,以及优化发酵条件,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合成生物学极大简化了复杂生物分子,如抗体、疫苗和酶的生产过程。通过基因编辑工具,科学家能够快速构建生产这些分子的微生物“工厂”,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合成生物学还可以模拟人体生理过程,创建疾病模型,加速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使新药开发更加高效、安全。

合成生物学的未来探索将更加深入,包括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改造,以及在抗体药物和基因治疗载体生产上的革命性突破。同时,合成生物学在环境保护、农业、食品行业、个性化医疗、药物发现与生产、材料科学、可持续时尚产业、生物监测与环境保护、能源领域、全球食物安全、气候变化应对、药物递送系统、疫苗开发、神经科学、个性化营养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绿色、健康和智能的未来。

在国际上,合成生物学的商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产品如丁二酸、L-乳酸等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线布局不仅验证了合成生物学的成本效益,还展示了其相对于传统化工路线的竞争优势。

国际方面,Amyris和Ginkgo Bioworks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公司通过提供外包服务、自主产品研发和建设生物制造基地等商业模式,展现了合成生物学的商业潜力。同时,国内的恩和生物也在提供类似于Ginkgo Bioworks的外包服务,包括基因合成与菌种构建等领域。国内市场中,凯赛生物的长链二元酸与生物尼龙是已实现大规模生产并投放市场的代表产品。这些产品依托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突破,进入了实际生产、应用与销售阶段。而像羟基丙酸、三羟基丙酸、异丁醇和异戊醇等产品,虽在中试阶段展示出成本优势,但目前尚处于研发向生产的过渡期。

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500多个机构资助合成生物学研究。美国、英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均有引导扶持合成生物学发展的政策。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51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7亿美元。

风险提示:本文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本人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建议,也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人是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投资顾问,依法依规发表观点,不对任何人使用此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