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旅居池州丨徜徉东流老街

旅居池州丨徜徉东流老街

时间:2024-05-22 04:08:01 作者:
摘要:徜徉东流老街,发现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老街。她是一个静处深山里的村姑,不修饰不打扮,自然而清新。遇见她,会感到浑身舒泰,心境安宁。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去逛了东流古镇。

奇文共赏析_奇文共欣赏后面一句_奇文共欣赏全诗

奇文共欣赏后面一句_奇文共欣赏全诗_奇文共赏析

奇文共欣赏后面一句_奇文共赏析_奇文共欣赏全诗

徜徉东流老街,发现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老街。她是一个静处深山里的村姑,不修饰不打扮,自然而清新。遇见她,会感到浑身舒泰,心境安宁。

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去逛了东流古镇。东流古镇属于东至县,紧靠长江边。因为黄庭坚的诗句:“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而得名。

我们先去了陶公祠,在秀峰塔边留了影,又去了江边,然后才走进东流老街。

我们走过一段家门口晒着鱼、晒着菜的街道,拐弯就见到一个牌坊,上面刻着篆书“东流古镇”。下有青石门槛,街道宽不足两丈,两边房屋皆青砖小瓦,高不过两层,少有修葺扩张的痕迹,古朴而清秀。有开店的、卖杂货的、理发的,但街上没有多少人,烟火气淡淡的。原来的居民大概大多搬至别处,把老街原封不动地留在这里,纯粹而宁静;走进去,如同走进时光隧道。几座古建筑,大门洞开,让我们随意进出,像旧时光里的家庭主人古道热肠。我们也放轻脚步,仔细地看,低声地交流,仿佛担心打扰这里的主人,破坏这份别处没有的宁静。

我们轻轻地走进了高家大屋。

高家大屋是一幢明清建筑。依山坡而建,前低后高,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其中有西方的建筑元素,由三栋房子组成,约1500多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曾改成旅社,后来又住过居民,成为大杂院。再后来成了东流县医院、城关镇政府、东流县招待所。2018年,因年久失修,拆除重建,但新建如旧。

这座宅子算得上是一本装帧朴素而内容翔实的历史书。

我们穿行其中,脚踏在青石板上,像走在幽暗的老时光里。那些外表破旧却雕工精细的黄花梨木床、八仙桌、太师椅,一百年前德国制造的半自动缝纫机,都似乎在说着当年主人的身份。轻轻地抚摸这些老物件,如同轻轻地翻看着发黄的历史书。我们三三两两地和老物件合影,是想穿越回去呢,还是想把那些流逝了的时光牵回来?

高家大屋的主人叫高贞崧。他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教育系,曾任东流县督学、东流县教育科长。

老街保存完好的还有当年的东流县衙,县衙名曰轾轩楼,是曾国藩移师驻扎之所。轾轩楼三间门面,三进深,天井环廊,前后连接,挺气派。晴不起尘,雨不积水。另外,还有鲍家、安家、杨家大屋。鲍家大屋旧时是钱庄。有意思的是,后来成了东流县人民银行所在地。这座宅子大概本就是为钱而存在。

还有值得一记的是这条老街一条巷子,叫马号巷,它像是古街这本书里夹着的一个装帧精美而古旧的书签。

马号巷位于老街中段,南北走向,巷道虽不长,但历史悠久,名气不小,原名“瓦子巷”。传说宋神宗赵顼一次南巡游玩到东流,在该巷搭建大棚停车系马,后人在此立了刻有“系马桩”的花岗岩石碑一块,以示纪念,之后该巷就叫马号巷。现马号巷是东流老街仅存的一条旧时麻石条路面。

我为这条巷子庆幸,这么多年了,经过那么多风雨尚且存在!

老街也有许多新元素。古老而优雅的老屋里有几个工作室,画画的、雕塑的,戏迷俱乐部,还有一所老年大学。

我们一行漫步在东流老街,如翻开一本历史书,边看边指点,唏嘘感叹着,像当年走在校园里,看奇文共赏析。

奇文共欣赏全诗_奇文共欣赏后面一句_奇文共赏析

奇文共欣赏后面一句_奇文共欣赏全诗_奇文共赏析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