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整理(一)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整理(一)

时间:2024-05-24 11:05:33 作者:
摘要:私信up可获取完整资料(有偿)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私信up可获取完整资料(有偿)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1.史志描述

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在欧洲,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学》17卷,对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按政治单位进行区域描述。

春秋战国之后,国内的史志描述文献延续不断,并逐步随着人类居住和经济的发展,而更加详细。如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之后,各朝代在编史中逐步增加名目,到《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子目多达20余种,记述了全国各地的物产、户口、城邑、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市场等,成为极其重要的经济地理史料。

欧洲的经济地理记述传统,随着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而逐渐向商业和贸易方向侧重。地理大发现为更大尺度上的商业贸易提供了可能。为了利用各地的资源,发展海外殖民地,需要各地相关的商业信息。欧洲学者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开始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等的调查研究。从而,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商业地理学的产生。

2.商业地理研究

17世纪开始,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之后还有其他一些相关商业地理教材出版,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研究

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但并未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认为经济地理学把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与在此之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其研究范畴更为广阔。此外,葛茨还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这些区位论包括1826年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的区位经济论。这些区位论研究有一个共同性,即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创立了区域科学。它联结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理论,强调用理论和数量模型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问题。与区位论研究不同,区域科学跳出了单一企业的圈子,更加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如果说区位论侧重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的话,那么区域科学则多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弗兰克等人的依赖理论,布鲁克弗尔德的互相依赖理论,等等。与区域科学相比,该类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除了在经济地理文献中相关成果的比例不断增加之外,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等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甚至商业地理研究组现更名为“销售的全球化”研究组以示强调。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18]。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与此相应,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其主旨是企图“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增加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由于经济活动最佳区位是在一系列简化的假设条件下求得的,区位决策者被认为具有所有经济学的知识并一味追求最大利润,其研究框架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60年代的数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与规范区位论的“经济人”概念相比,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于现实。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剩余价值等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他们在经济区位研究中,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研究涵盖企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与制度性环境的关系,区域增长中社会文化传统、关系型资产等的作用,金融交流中文化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1.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①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侧面;

②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及非实体经济的金融、文化等活动;

③经济活动空间侧面包括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空间关系;

④研究可从不同尺度进行,从地方、区域、国家,到全球性的研究。

2.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前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上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区域学派,以地理学家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式金为代表。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简称TPC或经济区。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他们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另一派是部门统计学派,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从前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中对“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的强调,可以看出,出于计划体制的背景,他们所主张的观点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这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参照。

3.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运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方法,初步揭示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②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

③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分析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前苏联学者和欧美学者的观点均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特殊国情以及中国经济地理学家几十年参与各种经济建设的实践(如吴传钧教授1997年观点强调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并指出地域系统的优化调控)。

4.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①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四次产业。这些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企业从事的。而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尤其是在大型跨国公司不断增多,且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分割在经济地理研究上显现出明显的弊端。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②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这种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区位的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总结出的规律,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区位选定提供指导。

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所谓学科体系,是指一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经济地理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形成自身科学体系。

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 4.公司(企业)地理学

3.部门经济地理学①农业地理学 ②工业地理学 ③交通运输地理学 ④商业地理学 ⑤信息业地理学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地理学之外的其它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地理学实际上成为与自然地理学平等对应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只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它人文地理学科才得以发展。所以,经济地理学在中国地理学中有着十分独特的历史和地位。

基于中国地理学的特殊发展历史,杨吾杨教授等提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地理学三分法。由于经济活动属于人文现象,从逻辑思维和与自然地理对等角度,我们倾向于将经济地理学列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在经济学中,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微(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故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重要意义。反过来,由于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重要意义。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重要影响。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1.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区域来源,并提供解释解释区域发展先后格局的理论。

2.可以解释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可以提供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解释。

二、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

1.经济地理学是素质教育重要部分

2.指导经济活动区位合理选择

3.提供区域政策发展咨询

4.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提供建议

5.提供区域差距诊断建议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全球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研究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