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年终盘点 | 2016年科技热词盘点

年终盘点 | 2016年科技热词盘点

时间:2024-07-17 23:11:17 作者:
摘要:回顾一年来的科技大事件!

2016年的中国,科技的热度在持续上升。虚拟现实(VR)走向主流,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墨子号”开始了星际首航......在这个12月的尾声,铁码头搜集出8大热词,和你一起回顾科技圈这一年来的起伏与动荡。

1. 物联网

2021新闻科技_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_2020新闻科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这些概念告诉我们,当下已经进入了“物联网”的时代。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而今年,几大收购案又一次叫火了物联网。

2016年7月,Softbank正式宣布将以322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此次并购将推动手机和物联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2016年10月,高通正式宣布以4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最大的车载芯片商NXP。在物联网和自动驾驶时代即将到来之际,高通要想在这些领域有所建树,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得到NXP的支持。

IHS预测全球物联网设备的安装基数将从2015年的154亿增长到2020年的307亿。2025年,这一数字更将达到754亿。

物联网未来风口,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两个挑战。大数据的安全,大数据的保护十分重要,大数据泄露难以估量的损失。物联网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连在一起,网络攻击会通过物联网从虚拟世界进入物理世界。世界各国考虑的问题不再是保护网络基础设施,而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基础,包括水利、能源、电力、交通等,对物联网的安全性保护特别重要。

2. 虚拟现实(VR)

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_2020新闻科技_2021新闻科技

通俗的说,VR是一种很牛的技术,戴上眼镜你就置身于一种场景,跟现实一样一样的。

2016年是VR元年,里约奥运利用了VR直播技术,浙江省高考作文考了VR虚拟现实,就连天后王菲也要开VR演唱会。

VR如此之火,但在很多小伙伴脑海里,它就是带着头盔看片儿而已,还能干什么呢?其实,在未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能用得到VR,比如购物,戴上VR眼镜,看见喜欢的椅子,随手一点屏幕,就可以拿过来360°好好打量比较一番,是不是很方便呢?

不过,目前来看,VR由于内容的缺乏及技术的壁垒,要走进家庭普及应用恐怕还有一段距离呢~

3. 引力波

2020新闻科技_2021新闻科技_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

2016年2月11号,LSC在华盛顿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直接探测引力波,并且首次观测到双黑洞碰撞与并合。这次直接探测被称作物理学上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所谓引力波,是100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就好像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引力波被视为宇宙中的“时空涟漪”。

引力波的威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引起学术圈的爆炸?我们引用新一代科学家网红霍金的话来解释这个问题:“引力波提供了看待宇宙新的方式,发现它们的能力或许能使天文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项发现是首度发现黑洞的二元系统,是首度观察到黑洞的融合。除了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期待透过宇宙史看到黑洞,甚至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时期初期宇宙的遗迹、看到其中一些最大的能量。”

4. 量子通信

2020新闻科技_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_2021新闻科技

2016年,关于量子通信的好消息一波接一波,一副战天斗地、赶超英美的景象。

1月,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并随后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月,工行宣布运用量子通信技术实现信息安全传输;

7月,阿里云联合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成立全新的“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

10月,阿里云与中科院联合发布量子加密通信产品,被舆论界评为“对全球量子研究和云计算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11月,“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于明年6月前发射,这有望使中国先于欧美拥有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

12月,英国物理学会旗下期刊《物理世界》公布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性传态”的研究成果荣登榜首。

量子不可复制的特性,是量子通信安全性的根本来源。窃听者如果想拦截量子信号,就要对其进行测量,而这将破坏携带密钥信息的量子态,从而被发现。因此理论上,这种不可窃听不可复制的信息传输方式,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

但有人质疑,“看似无懈可击的量子通信方式,实际上是以牺牲信息稳定性为代价的”。因为一旦存在敌方任何形式的入侵行为,不管是窃听、复制还是干扰,稳定的量子通信都将无法实现。

不过,技术就是在不断的质疑与改进中进步的,未来的量子通信究竟发展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5. 天眼FAST

2021新闻科技_2020新闻科技_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

9月25日,中国“超级天眼”、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建造如此巨大的射电天线,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研究宇宙,接收宇宙中的可疑信号。FAST理论上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距离接近宇宙的边缘。

贵州射电刚刚试运行的时候,就收到了一个可疑宇宙信号,分析结果指出这个信号源位于1300多光年之外的宇宙深空。对此,著名科学家霍金再次发出了警告,希望世界上能够监听到宇宙信号的射电望远镜不要回答任何可疑讯号。在不明白对方意图的情况下,不要暴露人类文明的存在。

中国天眼有多灵敏?科学家打了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也逃不过它的眼睛。毫无疑问,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建成,为中国科学家苍穹觅源、寻找地外生命的宏伟志愿增添了新的利器。

6. 石墨烯

2021新闻科技_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_2020新闻科技

“有一种物质,如同爱丽丝仙境一般神奇,那就是石墨烯。”

12月,有一条新闻引爆了科技圈,华为宣布旗下研究所成功研发出了石墨烯锂电池,并且即将投产。这一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大幅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要知道之前的锂电池在高温下工作不仅效率低,而且会极大地降低寿命。

但是石墨烯锂电池真的就是革命性的技术么?现在看来这样说恐怕还为时尚早。在未来,成本和物理特性是石墨烯锂电池的最大制约因素。

目前在我国,石墨烯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专家认为,随着下游产业应用加强,石墨烯将逐步迎来产业化浪潮,中国未来也有望在全球石墨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石墨烯的技术革命引发了科学界对其他的二维材料的研究浪潮,黑鳞、氮化硼、二硫化钼。。。越来越多的二维材料被发现并研究。

除了新技术的热点,还有一些热点事件是大家广泛关注的。

7. 韩春雨事件

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_2020新闻科技_2021新闻科技

5月2日,韩春雨团队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因为这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河北科技大学的“三无”副教授韩春雨,一夜成名。成名后的他收获了无数奖项、荣誉与称赞,然而,这项被看做可以冲击诺贝尔奖的实验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陷入持续性争论。直到如今,谜题的答案仍是悬而未至。

韩春雨事件爆发了科学界人士对学术不端的讨论,不知何时开始,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许多知名学者、专家深陷“造假门”,学术界论文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造假事件、汉芯事件、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风波。。。。。。以往的案例一次次的给科研人敲响警钟,学术造假一旦被发现,就会面临着很严厉的惩罚。然而,在这种高压线下,还有这么多人在刀尖上跳舞,这到底是谁的责任?有人说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名与利才导致了学术不端的层出不穷,有人说是审核结果的人员不够有责任心。

无论怎样,对待学术不端都应坚决打击,否则,真正的创新将会被推向死亡。

8. SCI易主

2021新闻科技_2020新闻科技_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

7月11日,著名的情报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 Corp)宣布将知识产权业务和科学信息业务(IP & Science)以 35.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 Onex Corp 和霸菱亚洲投资(Baring Private EquityAsia)。是的,备受学者推崇的SCI被卖了。

SCI易主会否影响它的相对公正性?是否还能成为科研评价的参考因素?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SCI易主短期之内并不会影响科研评估,但随着科研的发展,SCI的盈利能力长远来看显然令人担忧。

SCI易主事件还引发了科学界人士关于期刊影响因子价值的讨论,影响因子在中国当下的期刊评价体系中,特别是在科技期刊评价中,已被推崇到荒谬的高度。但是,有人爆出,“影响因子”是一家名叫“科学情报研究所”的商业公司用来挣大钱的产品。”依赖影响因子来评价一个研究人员以及他所撰写论文的科研水平是一个“危险的倾向”。

尽管引来不少争议,但目前来看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指标,未来一段时间还很难被完全取代,毕竟在每年发表的大量论文面前,学术机构和学者本人仍然需要一个全球通行的标准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文献来深入阅读和评估。

-完-

2020新闻科技_2021新闻科技_2016全球科技十大新闻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