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研讨实录
一、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石鼓小学 赵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生字和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叶圣陶老爷爷的《爬山虎的脚》。上节课,我们跟着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发现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
谁能来说说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在哪里?(墙上)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呢?请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可以用词语概括,也可以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作者观察叶子十分细致。
二、细读第三部分
1、作者是不是只细致观察了叶子呢,齐读三至五自然段,我们一起来探究爬山虎脚的秘密。
2、出示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看这个段落,你能找到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吗?(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点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从本段中搜集到了关于爬山虎脚的哪些信息?
a脚的位置b样子c颜色
(2)出示: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这两句话,哪句写的好?为什么?出示蜗牛的图片。
(3)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细致?根据这样的描写,你可以画一画吗?
(4)出示图片进行比较。根据课文的描写,可以如此逼真地画出爬山虎的脚,说明作者的表达十分准确,而准确的表达正源于细致的观察,
(5)观察插图,对照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语句的角度,感受到作者的表达及其准确;
从表达方法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从插图的角度,放眼看去,几乎看不到爬山虎的脚,而因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犹如把爬山虎的脚放大了许许多多倍,正是有了这样的观察,才有了细致准确的描写。
3、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呢?“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请你找到相关动词。触、巴、拉、贴。巴换成贴、挨,好不好?
(2)细丝有什么变化呢?直、弯曲
(3)“触-变-巴-直-弯曲-拉-紧贴”我们找到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试着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了。用手代表爬山虎的脚,用胳膊代表爬山虎的茎,体会这一连串的动作变化,来表演一下爬山虎的脚爬墙吧。
(4)看视频,体会爬山虎脚爬墙。
(5)蛟龙的爪子 图片
4、是不是所有的脚都能触到墙?
5、3至5自然段写出了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呢?(以前、现在,原先、现在)
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6、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细致、并且连续一段时间来观察爬山虎呢?
三、拓展延伸
你们喜欢爬山虎吗?(出示图片)
要把一件事物的变化写清楚,我们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细致、连续观察,请看38页资料袋,说说要写观察日记,有哪些形式?怎样才能写好观察日记呢?
四、课后小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五、作业
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
点评: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本文最大的特色是: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赵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青年教师的魅力。细细回顾,亮点纷呈:
一、环节设计,紧凑连贯。1、导课干脆利落,课时明确。课堂伊始,教师就直接进入复习旧知环节,通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以及叶子特点,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了精确回顾,学生有前期积淀、再加上老师提纲挈领地引导,便轻而易举地进入本节课学习。2、抠准关键,切入教学。文中的关键点包括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赵老师在第三自然的学习中,学生先找寻中心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然后就“这”切入整段学习,从“位置、样子、颜色”多角度了解“脚”的特点。提纲挈领,组织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个人魅力、充盈课堂。1、教态亲切、表情迎人。一节课中学生观察的重点是植物,可是老师用自己亲切的语言、和蔼的表情、富有魅力的声音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2、板书规范、凸显引领作用。工整的粉笔字在教学过程中,既展示了文章内容,又呈现了学习方法。布局合理而赏心悦目。
三、以法促学、形式灵活。1、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在学文过程中,当学生在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时,教师提醒学生可以采用前括号、后括号、波浪线、虚线等符合进行标记和批注。在学习“爬山虎怎样向上爬”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圈动词的方法,既醒目、又明确。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试一试”:用手当爬山虎的脚,在桌面上感受“爬”。“演一演”: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声中,动词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在感受中尽情在黑板上感受“爬”的有力感、步骤感。
总之,一堂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更是完美中产生缺憾的过程。相信,我们会在以后的研讨路上前行更加顺利。
相关阅读
-
一、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石鼓小学 赵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生字和词语。2、能...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五位女士的故事,看看她们是如何跨越年龄的鸿沟,让夫妻生活依旧充满火花与激情的!...
-
生物燃料(biofuel)泛指由生物质组成或萃取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可以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
-
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乌托邦色彩,很多时候它站在社会需要的对立面。一流的教育不对当下的职场需求做回应,它只对永恒承诺,它鼓励人们去追求真理。...
-
居住权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居住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指对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设立居住权,可以根据遗嘱或者遗赠,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例如...
-
居住权在适用场景中的权利与义务分析.docx,国封又又利与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造可循、有史可签,居住权的设定遵循同样的事理。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的居住权...
-
居住权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居住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指对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设立居住权,可以根据遗嘱或者遗赠,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例如...
-
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乌托邦色彩,很多时候它站在社会需要的对立面。一流的教育不对当下的职场需求做回应,它只对永恒承诺,它鼓励人们去追求真理。...
-
岁末年初,怎样预防一些多发性的案件在我们身上发生,这里给大家提供六项安全防范建议: (一)出门要多注意。出门要高兴,回家要平安。...
-
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必须学会共处共在
“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必须学会共处共在” ——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的哲学思考 1、病毒揭露了西方社会深处的等级结构 杨光:尊敬的莫兰教授...
-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打动了大批网友。 中科院黄国平博士毕业论文的致...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