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时间:2023-12-02 04:53:20 作者:
摘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于三地科创体系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及重大科研平台布局。图为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_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_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于三地科创体系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及重大科研平台布局。图为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 史欣向

●提要: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于三地科创体系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及重大科研平台布局。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背景,三地科创合作的任何一个突破口都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所以,必须善于应用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制度创新平台,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发挥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全速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连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之一。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中国版图上最特殊、最重要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应该有担当、有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终目标是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就是必须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定位和要求是,粤港澳大湾区绝非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它必须建立国际最高标准,是全球科创资源的集聚地,是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建设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就是必须要瞄准国际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创新性引领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定位和要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依靠新产业、新动能、新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不应是旧的世界分工体系下产业格局的改良和升级,而应该成为新兴产业的试验田和培育地,成为新时代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主阵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深化三地合作、优势互补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于三地科创体系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及重大科研平台布局。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背景,三地科创合作的任何一个突破口都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所以,必须善于应用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制度创新平台,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发挥香港、澳门国际自由港的优势,吸引国际科创人才集聚,大力推进离岸研发,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在港两院院士的回信中强调,要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香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国际上最著名的全境自由贸易港。国际科创中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最开放的区域之一,是全世界营商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国际顶尖高校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加之澳门是国际上最知名的旅游休闲城市,“跨境自由流动+国际化的科教资源+国际化的旅游休闲”,港澳对于吸引国际科创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各类科研资金募集、顶尖科研设备入境都非常便利,加之全境自由港的优势,非常有利于开展离岸研发。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以港澳为主体的离岸研发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赢得更大的空间。

发挥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全速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连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高地。在《规划纲要》中,“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而高新区建设则是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3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又是中小企业数量最多的区域。“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将大湾区最优质的科创资源和平台串联起来,加上这条走廊上拥有华为、腾讯、中兴等众多高科技龙头企业,以及华大基因、大疆等迅速崛起的独角兽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这条科创走廊就是真正连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国家创新大局中,“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具备条件成为像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那样的国际科技创新孵化和转化应用高地,不仅可以支撑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成为国际创新要素的集聚地。

发挥大科学计划、大科学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加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布局国际级科学工程。《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国家级的大科学平台对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研发、科研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周边产业集聚等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国家级大科学平台都是广东经济、科技发展的短板。科技部发布的《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显示,广东拥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及北京(79个)的1/7,是上海(32所)的1/3左右。当然,现存的局面与当时主要依照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来部署国家大科学平台的思维有关。新时期,这些思维应该被打破。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之后,香港的八大校、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加上在粤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科教资源较之前已有较大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教资源不亚于任何其他区域。“市场化优势+国际化科教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条件承接国际级的科学工程,为服务国家创新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突破大湾区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束缚,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粤港澳大湾区是“双轮驱动”的绝佳试验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世界提供有益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制度差异,还有科研经费过境、人才跨境流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高校合作、科技体制等需要完善。实现大湾区的科技合作,就是为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科技合作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改革试错、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提供了绝佳的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大胆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双轮驱动”方面率先突破,在科创资源自由流动、高校办学模式突破、创新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引领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创新,服务国家创新大局。

(作者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研究”(批准号16ZDA012)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