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7月召开

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7月召开

时间:2023-12-08 13:55:33 作者:
摘要:近年来,金融科技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各主要发展中的经济体,无论是企业界、学术界,还是监管者、政府部门,都高度...

本届峰会议程

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

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

时间

2018年7月7日-8日(周六-日)

地点

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538号

万达瑞华酒店三层

金融科技发展峰会_全球金融科技峰会北京_全球金融科技行业峰会

主办单位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

金融科技发展峰会_全球金融科技峰会北京_全球金融科技行业峰会

学术支持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NIFA)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

金融科技发展峰会_全球金融科技峰会北京_全球金融科技行业峰会

协办单位

外滩金融(BUND FINANCE)

金融城(CFCITY)

会议语言

中文&英文(同声传译)

全球金融科技峰会北京_金融科技发展峰会_全球金融科技行业峰会

会议议程

7月7日周六9:00-12:00 全体大会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

13:30-15:00 专题讨论一区块链:脱虚向实去伪存真

7月8日周日

9:00-12:00 全体大会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13:30-14:45 专题讨论二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14:45-16:00 专题讨论三新金融时代:银行业数字化转型16:15-17:30 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

更多议程嘉宾信息,请扫描下列二维码

↓↓↓

听众报名

嘉宾票 RMB 8,800

贵宾票 RMB 9,800(列席主会场贵宾区)

购票权益

购买贵宾票可列席主会场贵宾区前排就座;

参加7月7日-7月8日大会全部公开会议,包括2个全体大会、4个专题讨论;

享有7月7日-7月8日免费会务午餐;

签到处领取赠书券,可至书展区自选金融科技书籍2本;

参会购票

登陆,点击“在线报名”进入听众报名或媒体报名页面,根据网页提示提交报名信息后,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电话联系确认购票信息和付款信息。

线下支付

拨打021-33023250转8031提交个人购票信息。

汇款信息

户名:上海新金融研究院

账号:3100 6666 1018 1702 37237

开户银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营业部

参会提示

1. 成功注册后,您将以短信、邮件形式收到参会二维码。

2. 峰会当天出示参会二维码,扫码换取入场证。二维码是入场唯一凭证,请务必妥善保存。

3. 提倡着正装。

联系组委会

赞助:张女士 021-33023250 转 8009;13916341635;zhangxin@sfi.org.cn

媒体:丁女士 021-33023250转8032;13661808433;dingjing@sfi.org.cn

购票:范女士021-33023250转8031;13918859300;fanying@sfi.org.cn

峰会主办方及合作方简介

『2018·金融科技外滩峰会』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办,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NIFA)、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提供学术支持,与蚂蚁金服、陆金所、宜信战略合作。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是一家致力于新金融及国际金融领域政策研究的专业智库。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7月14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举办,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NIFA)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原银监会、证监会、原保监会等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建立的国家级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立于2008年4月,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论坛正式成员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是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等机构于2015 年发起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心是北京大学的二级机构,挂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心致力于开展数字科技、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向社会提供权威的科研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服务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监管。

战略合作伙伴:蚂蚁金服、陆金所、宜信

战略合作媒体:腾讯财经、新浪财经

新媒体合作伙伴:友融传媒、投资家、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往届回顾

2017 外滩峰会

在2017年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发布年度报告《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金融科技监管应把握好一致性、可靠性、互动性、普惠性和自律性原则。与会嘉宾就“金融科技引领普惠金融新实践”、“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融合路径”、“监管科技的国际经验与跨国协同”、 “后监管时代的P2P行业转型”、“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前景与挑战”和“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创新与影响”进行专题讨论。

嘉宾发言回顾

李东荣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从金融业抑制创新风险规制的动态循环演进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必须形成适度平衡。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的理念,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创新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应用试点、产品实验,让所有金融产品创新“走得动、行得通、坐得正”。另一方面通过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并行互补,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金融科技风险全覆盖的长效监管机制,让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

姜建清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

金融与科技之所以能紧密融合,在于金融与科技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两者记载和处理的核心都是“符号+数字”,这是金融主动拥抱科技、金融竞争推动的结果,探寻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增长点是金融创新的直接诱因。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金融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背后都可以找到技术因素的支撑。

Greg Medcraft澳大利亚证券及投资委员会主席

技术的变革能够推动金融系统的稳定。监管者一定要积极、有前瞻性的推动金融科技的繁荣和发展。但他也同时强调,金融科技可能会给跨境监管和监管规则一致性带来挑战,“全球的监管方都认为不应该出现监管套利的情况,我们要对一些原则进行协调、统一”。

Sopnendu Mohanty新加坡金管局首席金融技术官

应允许银行使用云计算技术、并开放API,以便银行能与新兴科技企业公平竞争,监管者也应该允许小企业和银行进行合作。决策者必须拥有一系列的政策工具,以便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存活。“决策当局要利用工具,鼓励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不能靠白皮书,必须靠试点,多做试验”。“银行和监管部门会更多利用沙盒做法, 更加敏捷、有针对性地重调政策框架”。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