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教心学重点】5.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教心学重点】5.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时间:2024-03-12 05:54:42 作者:
摘要: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③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地位: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

练习趋势:开始快,中间高原期,后期慢,总趋势进步,有时会有暂时的退步

高原现象(

名词解释):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后期出现。

高原期出现原因:疲劳、学习方法不适当、兴趣缺乏等。

高原期并非是所有学习都存在的。

④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训练肌肉的感受能力。

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的含义

含义: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例子:阅读、写作技能

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对象是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和观念

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在头脑中进行

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可以多步并一步

口诀:观内简

2、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多选):

动作定向阶段如学生学习加法运算,教师在黑板演算,学生学习。

物质或物质化阶段教师展示完毕,学生借助掰手指头或用火柴棒计算

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在计算题目时把计算步骤念叨出来

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外部声音消失

内部语言阶段完全转变为内部言语,特别简缩、简练

冯忠良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简答、选择)

(1)原型定向(动作定向阶段)

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2)原型操作(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实施。

(3)原型内化(出声的外部言语、无声的外部言语、内部言语阶段)

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原型)向头脑内部转化

三、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的特征(多选)

给定条件

达到目标

存在的限制

2、问题的类型:

(1)根据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

结构良好:规矩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答案。教材上设计的练习题大部分结构良好。

结构不良:给定条件有限,自己根绝条件找到解决方案,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如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

(2)根据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选择题):

常规性问题解决:用以前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常规问题

创造性问题解决:用新颖的办法解决某个问题 如司马光砸缸、高斯解决数学问题

3、问题解决的特征(

多选、判断):

(1)目的性。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漫无目的的幻想等,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有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等)的参与。吃饭、穿衣等自动化的动作不属于问题解决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认知过程参与,如记忆、思维等,仅有一个心理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回忆办公室门牌号只涉及记忆不属于问题解决。如下象棋有多种认知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选择、简答)

1、发现问题。如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为什么东西往下走。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

2、理解(明确、分析)问题。通过多方面查阅资料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即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充分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4、检验假设。把假设付诸实施。

口诀:发明提检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尝试策略,把所有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尝试。如一把一把尝试哪把钥匙可以打开门。

启发式:根据一定的经验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陈述性知识的单位_陈述性知识的定义_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

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名词解释、选择)

不断对比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距,不断提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来达到最终目标的过程。如日本马拉松运动员,通过记住路上的一个一个标志性建筑物,来实现总目标。

2、爬山法

与手段—目的分析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手段—目的分析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距,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3、逆推法

逆推法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起始状态去推。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简答)

口诀:原问已定情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状态。如用连续四条直线一次通过九个圆点。要突破问题情境的约束。

问题表征

2、已有知识经验

专家与新手就有区别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名词解释)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证明定势

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名词解释)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只想到常规用途,想不到非常规的用途。如吹风机除了吹头发,也可以吹衣服。砖头是盖房子的,但也可以打人

实验:邓克尔实验、点蜡实验

4、原型启发

从其他事物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鲁班根据草的边缘发明锯子,瓦特根据顶起的壶盖发明蒸汽机。

酝酿效应:思考问题时把各个条件充分思考却想不起答案,把问题放一放后出现顿悟,找到答案。

5、情绪与动机

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五)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简答)

口诀:知方练习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

(一)含义(

名词解释):

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核心。

基本特征(

选择)※:

(1)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多少。如说砖头的用途

(2)变通性。角度多,从不同侧面想出不同答案。

(3)独创性。自己想到的答案别人想不到。如什么是圆的?答李谷一唱歌时的嘴型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选择):

1、环境

环境宽松,学生的创造性高。

2、智力

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高创造性一定有高智商,高智商的不一定有高创造性。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个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简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

(1)头脑风暴法。有问题,集体讨论,相互产生影响,相互激发。

原则(

多选):

畅所欲言,对方案不评价或判断

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2)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

用途扩散:砖头有哪些用途

结构扩散:能想到多少三角形的结构

方法扩散:用吹能干什么事

形态扩散等:从一个事物的颜色、味道扩散,如红颜色的东西有哪些

(3)推测与假设训练。想像一种不存在的事情 如补充故事的结尾,假设你是校长怎么做

(4)自我设计训练。自己制作小手工艺品,自己设计。

四、态度与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定义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

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

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

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的实质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

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

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

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

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客观、简答)※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阶段:

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

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

自律水平:9-11岁

可逆阶段(平等阶段):一定程度的自律

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

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

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

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

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前)

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判断事情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否受到惩罚。

第二,相对功利(寻求快乐)定向阶段。判断事情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否对自己有好处。

2、习俗水平(9-20岁)

第一,好孩子的定向阶段。衡量标准:做某事是否得到大众认可。认可是好的,不认可是坏的。

第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衡量标准:是否合乎法律和规范。合乎法律是合适的,违背法律是不合适的。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第一,社会契约阶段。法律与道德规范可以改变。

第二,普遍伦理阶段。以正义、公平等标准进行思考,行为自律。已经完全超越法律。

口诀:服利可法约理(福利可发约礼)

年龄划分:

大部分9岁以下处于前习俗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到20岁以后,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品德发展关键期:9岁(小学三年级)、初二年级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多选题)

1、家庭教养方式民主、信任、容忍的家庭教养方式,小孩的态度和品德发展的好。

2、社会风气(社会)老人跌倒,大人不敢扶,也影响到孩子。

3、同伴群体(学校)平时交往对象都是互帮互助,有正确价值观,会受到正向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

客观题)

1、认知失调指个人的观点和他人、社会观点不一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克服方式: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者忽略他人观点。

2、态度定势过去经验,影响对其他相似情境的态度。如家中对老人的尊重会影响对其他老人的态度。

3、道德认识水平在已有的道德判断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客观题)

1、依从

从众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如人云亦云、随大流。

服从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作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二者区别:

从众是自愿做出的,没人要求

服从有直接要求,要么是上级要求的,要么是具体的法律法规。如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系安全带

2、认同

定义: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近。如现在想成为老师,就会以老师的规范要求自己。特崇拜明星,就模仿明星。

特点: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3、内化

定义: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把认同的变为自己的习惯。如随心所欲不逾矩

特点: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坚定性。

(二)品德的培养方式(

简答)※

1、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包括: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或者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抬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3、利用群体约定。创立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如果都是积极向上的,个人也是同样的状态。

4、价值辨析。如老人跌倒扶不扶,可以和学生辩论,充分考虑各种情况,通过价值辨析,形成清晰认识。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口诀:杨硕约架被罚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