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加长版三伏天!今日入伏防暑降温你要注意这些……
本文综合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国气象局
三伏来了
今日入伏,
“蒸煮模式”开启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际,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且今年三伏天长达40天,
7月12日交初伏,8月21日出伏
三伏怎么算出来的?
其实,每年入伏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三伏天的长短也不尽相同。确定入伏时间需要根据历书计算,较简单的方法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意思是说,从夏至这一天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进入伏天,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即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作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则为20天。所以,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热在三伏
一提到三伏天,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热,即使是吹着空调、吃着冰镇西瓜,也依然觉得燥热。这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加上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热。
防暑降温有讲究
很多人觉得,烈日炎炎,16℃的空调和冰冻的冷饮降温最好。实际上,当人运动或刚经历室外的高温,突然喝下冷饮或者马上吹冷空调,大脑会“误认为”人体内部的热量已经散发出去,于是“下令”停止排热工作。如此,汗毛孔散热困难,余热积蓄,更容易中暑。
所以,高温天防暑不可贪凉,如需在高温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温水(500毫升~1000毫升),水温不宜过高,少量多次饮用。
除了喝之外,吃也要注意。夏天饮食要多吃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影响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还要避免长期呆在空调房中,影响排汗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选择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去户外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
END
相关阅读
-
本文综合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国气象局三伏来了今日入伏,“蒸煮模式”开启“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际,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且...
-
完美世界下有哪些游戏?完美世界是一家非常知名的游戏厂商,也为玩家带来了很多高质量的游戏。以下小编整理了完美世界的好玩游戏。高好玩,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1...
-
不过,7月12日起,南方强降雨卷土重来,浙江又在“划重点”的名单上。和新一轮强降雨一同而来的,还有“三伏天”。...
-
2024时政热点:国内外时事政治汇总(1月2日)...
-
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改等内容;教基指的是教育基础知识包括各学科的内容,公基指的是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时事政治类的内容。...
-
地球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什么样?1月25日,《科学进展》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PFD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
崇尚科学的手抄报内容身边的科学小知识——植物篇 仙人掌为什么有刺没叶子? 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沙漠环境, 在漫长的岁月里, 仙人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叶子渐渐不见了...
-
通过该项研究,以期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型慢阻肺亚型提供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并为慢阻肺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标。...
-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
-
中学生应养成怎样的健康生活方式1、运动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如果想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2、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膳食的平衡...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