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北大爸爸的教育思考:知识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北大爸爸的教育思考:知识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时间:2024-08-06 16:55:09 作者:
摘要:小河狸创始人专访

关于石头我知道什么_有关石头的知识_了解石头

昨天我对小河狸的创始人王子桢博士做了一个专访,聊了很多关于在线课、创客教育、乐高学习的干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这篇完整的采访记录。

有关石头的知识_关于石头我知道什么_了解石头

有关石头的知识_了解石头_关于石头我知道什么

王子桢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后来保送到北大硕博连读,五年后博士毕业,硕博也是计算机计算机系软件理论方向。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一共读了九年计算机专业。

本来我的采访提纲非常简短,但是聊到教育,王子桢说了很多很多。我觉得这些内容对于爸爸妈妈们思考孩子的教育规划有很多建设性的意义,于是就以王博士第一人称,做了全文分享。

“如果我们小的时候有这样的东西,可能整个童年都会是很快乐的学习状态。”是成年人对于儿童产品最大的负责。

人生中的很多很重要的能力实际上是通过STEM科目锻炼出来的。例如科学思维的框架、逻辑性,其实都是非常实用的、一些很底层的东西。

作为孩子的爸爸,我希望给孩子选到一些教育的产品,不只是在教一些刚需的语数外的学科,而是希望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能够从一些底层能力开始去锻炼。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开始带着孩子选培训班,看到了乐高机器人培训。这种教育形式让当时的我很震撼。

虽然乐高是基于拼搭的,我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更底层的教育逻辑、课程的初衷,是让孩子亲自去尝试,通过动手不断地去创造一个产品。

创造一个产品,和我以前做科研也好,设计互联网产品也好,它的底层思维非常像,就是你要去了解你的目标,而且你这个过程当中要自己通过动手去尝试,然后去探索解决方案,然后去迭代。

当我接触到的时候,觉得太好了,如果我们小的时候有这样的东西,可能整个童年都会是很快乐的学习状态,所以决定去做这样的一个事情。

但是我带孩子在线下试听课的时候,比较失望:老师并没有条件给孩子一个真正充分的探索空间。

这是因为一个老师要带几个孩子,他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搭建任务,为了课程效率,只能往他的那个方向去引导。

我自己对这个事情感兴趣以后,做了很多调研工作,比如去看为什么乐高教育他设计这么一个产品,他设计产品的思路是什么呢?

就这样,我发现一方面了它是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创客教育,它是属于stem 教育的一种最主流的教育形式,其实很多发达国家stem教育甚至都已经上升到了教育的国策,在我们国家,这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

这些研究对我启发非常大,也让我确定乐高教育非常适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做线上课还是做线下课,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最终让我选择线上的原因,其实是师资。

在实践中我发现线下的人效比低,说得比较直白一点,就是你很难请到很好的老师。因为创客课程对老师要求挺高的,机器人、编程,都是一些理工科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对教育有一定的理解,而线下给到的薪资很难招到符合要求的优秀的老师。

集中优质的教学资源,去设计一个真正体验比较好的课,这也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一个初衷。

首先一定要先好玩儿

我们想做一个真正的玩中学产品。

现在很多玩具产品都会打着益智,玩中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大量的拼插玩具产品,就是让你照着图纸拼搭。可玩性是有的,但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教育价值。

还有一些产品走向另一个极端,它强调教育,可玩性非常的差。

所以我们想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平衡点:就是首先一定要先好玩儿,同时又能让孩子学到东西。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做了两个创新。

一个是怎么在传统拼搭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考。我们在拼搭的过程中,嵌入了很多能够引起孩子思考的环节。比如接下来要拼搭的一个什么模块?它可能需要怎么去设计?它要完成什么样的一个需求?

我自己作为一个做过科研,做过产品的人来说,我感觉其实定义问题是最重要的,要能理解问题,理解需求。

所以我们会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第二个很大的创新是在整个项目的设计上,我们比较强调互动。

我们希望搭建只是它的一部分,搭建完以后它有真正有互动性,可以作为一个亲子互动的产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乐趣。而不是说像传统的那种拼搭积木,搭完就可以摆在那儿,就是一个摆件等着落灰。

国产乐高市场,我的看法是同质化过于严重。卖玩具像卖塑料一样,卖得很便宜,公司里利润都很低,所以就没有办法去耐心的研发产品,就互相抄来抄去,形成恶性循环。

但是在硬件质量上,国内的水平在不断提升,比如机械零件的精度,国内最好的工厂已经非常接近乐高了,价格相对其他国产乐高会贵一些,但是跟乐高正版比,还是便宜很多啊。

硬件品质在上升,这是国内供应链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小河狸能够实现这些有各种各样机械乐趣的玩具的原因。

“做出能动的一个东西来,他会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直观。”

我们是非常认可乐高拼搭积木的价值的,特别是乐高研发的机械积木,能够非常逼真的去模拟很多传统结构。通过这一套器材,去帮助孩子去理解一些机械结构的构建是非常不错的。

偏低龄的孩子从学机械构建开始对孩子来讲有非常大的好处,他能够亲自动手,做出能动的一个东西来,他会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直观。

而且这种搭建的结构,实际上也是解决问题和培养逻辑思维的过程。这种机械结构,特别是传动结构,就是把一些不同功能的基础的传动结构进行组装,来实现某些功能,和编程的逻辑是一样的。

但是它比纯编程对于儿童来讲直观得多,而且内涵要丰富得多。所以说对于低龄的孩子,特别是学前阶段,我们就会以偏构建为主。

大龄一些的孩子——结合电子元件、编程系统,真正学习一个完整的一个机器人系统的构建和设计。

对于一个机器人系统来说,它最核心的除了用于构建结构的积木,还有三个核心模块。

一个是作为大脑的编程的主控系统,一个就是作为动力驱动的马达系统,还有一个就是作为跟环境交互信息的传感器系统。

我们会在构建积木的课程基础上,逐步去进阶。

我们后续还有进一步的进阶,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一个产品,去设计相对更复杂的智能硬件和机器人系统。会去实现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功能。

游戏确实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孩子有吸引力,但他本身不是在联系现实的,所以很难激发起孩子深入探索探究的兴趣。

市场上当时一些乐高课,都可以看成某种手工课的翻版。手工课和一个真正的创客教育的课程核心区别在于它是不是基于问题去驱动的,是不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或者说他是不是在努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手工课就是我告诉你要做一个什么东西,把它的制作步骤和制作流程都讲解清楚。这里面可能也会去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但这种科学知识更多的是科普导向的,它会告诉你这里面有什么科学知识(灌输)。至于这个科学知识到底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能够产生什么作用你都不知道。

就好像你去科技馆,你看到很多很酷炫的科技知识的效果展现。但是你是不可能知道怎么去应用的。

创客教育强调培养解决问题的框架,在国外也叫这个计算思维,包括四月份我们教育部的新课标,也同样特别强调这个计算思维这个概念。

这个其实对教学挑战很大。

我们希望能沿着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怎么被定义,然后基于这个问题如何去设计解决方案,怎么去拆解问题,怎么去进一步的去迭代这个解决方案,最终把问题解决的流程,去进行这个教学的开展。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时间,一直反复研究教学流程。迭代了七八轮,每一轮我们都会找一批家庭去测试我们的方案,观察效果,最终才确认现在的教学设计。

说实话我们作为创业公司确实资源也很紧张,但动画又是一个比较烧钱的形式,但是我们觉得这个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动画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另外IP角色(河狸小队),能够让小学员有一定的代入感,去塑造一个愿意解决问题的动画角色的形象。

如何让孩子善于联系生活,从理论上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的理论。

我们看到很多编程产品其实跟现实联系是比较差的:它往往都是用游戏的形式。游戏确实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孩子有吸引力,但他本身不是在联系现实的,所以很难激发起孩子深入探索探究的兴趣,他只能激发孩子玩的兴趣。

所以更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去结合真实场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这个课程一直坚持软硬件结合,就是要孩子亲自动手,因为对于多数的孩子来说,他还是要使用更直观的方式,去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讲知识点的时候,给人一种感觉,好像这个知识点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这个行业里的老师,优秀的人才还是比较少的。

因为第一这个行业比较年轻,沉淀不够;第二个是这个行业之前基本是以线下机构为主,薪资水平不高,所以也没能吸引更有能力的人。

小河狸招募的老师的水平都有211、985的教育背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挑选老师时,最看重两个层面。

首先是技能方面。我接触过大量的教研老师,基本上涉猎的范围都比较窄,比如说只熟悉乐高机器人,或者某一套器材,或者只是会编程。

我们这一直认为机器人教育是一个跨学科整合的项目,我们要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去做事,所以我们特别喜欢同时具备机器人、开源硬件,还有编程综合经验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往往基础素质都比较好,所以学习能力就会比较强。

另一方面他接触过非常丰富的器材体系之后,他对创客教育在技术层面的理解也会比较深入。我们这儿的老师全部都是五年以上经验的,有些已经超过十年的经验,基本就是这个行业最初期就加入进来的。

还有教学层面的,教学层面我们特别看重对创客教育的理解。因为我们看到这个行业里太多的老师,还是注重于模型的拼搭,和怎么教孩子把这个模型给做出来。

我们其实更看重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老师是怎么去做引导的,包括怎么去引入知识点,就非常体现老师的水平。大部分老师引入一个知识点,基本上还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本身去做介绍,即使他介绍再好,其实都很难去真正从一种探究式思维的观点去思考。我们更希望教研老师能够从解决角度的思考问题。

很多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讲知识点的时候,给人一种感觉,好像这个知识点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比如说牛顿定律,可能就是一个苹果砸出来的。电磁感应就是法拉利,突然拿着线圈和一个棍子在那搅,哎,发现了有个电流。

实际上是这样的吗?每一种这个知识的诞生,其实都是用于解决都问题的。

所以我们需要老师在设计课程时,能去找到这个知识产生的场景。比如说在没有这个知识的时候,我们用之前的一些知识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的话,那么怎么去用新的一个工具去解决?这种对知识的引导,是我们特别看重的。

我自己孩子学的奥数,跟我小时候学的奥数内容,基本轮廓一样,所以学科的东西确实沉淀了非常久,像微积分其实在一百年前都已经非常非常成熟了。

近几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一些线上教育品牌出现暴雷或者各种问题,最后可能都会归结到“烧钱获客”上面,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线上教育本身其实是非常好的,它不像有些暴雷的东西,比如P2P,属于底层设计上就有问题。但是在线教育真的可以让一些优质的教育内容普惠到非常多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我觉得这种形式是很好的。

其次,作为一个线上产品,一定会通过线上的渠道去获客,这个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一种原罪。但确实之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某些教育公司可能为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分出胜负,借鉴了一些互联网的打法,而这种打法其实是不太符合正常的经济规律的,比如严重地去补贴。

基于这个所谓这个互联网平台经济,有一个红利期的说法,在这个野蛮发展的阶段,产生了一些比较扭曲的经营模式,但是它可能又适配了一些风险投资的一些偏好,所以就有了这么一种经营方式。

我觉得线上获客是很正常的,但严重补贴,或者所谓的“烧钱获客”,它的经济模型一定是不对的,也不是持久的。因为一个严重亏损的项目非常依赖于投资人输血,当没有资本补充的时候,必然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你看“双减”其实只影响到学科,但是非学科机构也有很多倒闭的,本质就是这个原因,就是完全不考虑正向的现金流,都是用这种亏损的模型去运营。

我们本身非常不认可的这种方式,所以也一直很注意这个问题。

其实创客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它不像学科类的,可能已经沉淀了非常久了。比如我自己孩子学的奥数,跟我小时候学的奥数内容,基本轮廓一样,所以学科的东西确实沉淀了非常久,像微积分其实在一百年前都已经非常非常成熟了。

但是创客教育不一样,它其实是一种信息科技类的教育,本来内容就很新,所以我们本身其实也是在探索,持续打磨内容课程的内容。

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轮升级,现在也还在不断的在去想研发新的内容,比如,刚刚经过十个多月的研发,打造了自己的一套软件平台,下半年我们也会陆续有新的课程。

在这个课程里,会有很好的软硬件结合,也会体现很多新的理念,比如说像物联网、人工智能、开源硬件等,都会体现出来。

写在最后

小舒说:

这两年,线上课“烧钱获客”的风很大,几块钱就能换一堆玩具、一堆绘本、一堆颜料,还包邮,这样的在线课五花八门,尤其疫情期间,我想没有上过在线课的孩子已经不多见了……

以前经常会有一种感觉:XXX(围棋、国画、钢琴、乐高……)原来也能在线上课?现在逐渐见怪不怪了。

团队的小伙伴前段时间去某在线美术课的母公司拜访,详细了解了整个课程的制作投入、师资;我这次采访小河狸的创始人王子桢博士——我们想真正了解在线课背后的故事,想知道“羊毛”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经营逻辑。

我们有一位同事曾经做过很多年线下机构的乐高老师,她说即便没有疫情,线下乐高课的缺课率也有50%,而且是年龄越大的孩子缺课越多。

她说自己所在的机构,是把理念、知识、搭建全部拆开了,有几节课孩子就只能坐在那被灌输知识点,和坐在学校课堂里背理论,并没有什么不同。

结合这次采访,我更加认同线上教育“教育公平”的逻辑。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之后,一定会沉淀下来性价比和理念更加优异的产品,也会让创业公司真正在长线经营中进一步去打磨课程。未来可期。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