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科本质研究论文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科本质研究论文

时间:2024-02-11 00:53:26 作者:
摘要:通过对学科本质的研究,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将课堂还给孩子。

学科研究

源于生活 服务生活

● ○ ●

道德法治学科学科本质研究论文

● ○ ●

[摘 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基础课程,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为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研究其学科本质,是教师研究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的研究,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将课堂还给孩子。

❉❉❉❉❉❉❉❉❉❉

引言:如果说课标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是最贴近学科意义的话,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逐渐贴近课标的性质甚或超越课标无限接近学科的本质意义,就不会出现"盲人摸象"的迷茫教学后果。当我们理解了学科本质的意义,教学起来才会清爽,不迷茫。要研究学科本质,首先要深挖教学内容,凸显学科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更重要的是透过显性的知识和技能层面,深挖隐含于知识中的策略、思想等程序性知识。在把握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多去考虑如何抽象、如何推理、如何建模、如何应用等,应当更多把视角从陈述性知识转向程序性知识,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上。

学科研究对象

《道德与法治》课程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培养政治立场正确、道德修养高、人格健全、法治观念强,有责任意识的人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贴近生活,二是课堂开放,三是注重活动,四是强调价值观。课堂的参与方式主要是直接参与的互动活动、游戏以及其他实践类活动,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学习体验活动来实现。教师的参与方式主要是指导学生的学习的活动,通过活动来引导孩子理解和践行学习内容,而不是只讲教科书,儿童主要是通过真正的参与到真实或者模拟的生活活动中来,动手动脑,实践内化,而不是仅仅依靠老师灌输和生硬的背诵来学习。

根据学生年龄不断增长,社会接触面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为满足孩子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格品质的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面对的真实生活为主线,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和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国家、社会和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素养、价值观念、能力、认知,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学会合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成为可以健康生活、爱自己、爱社会、爱国家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道德与法治生活性的理解_法治的道德性_道德与法治的生活性

学科内涵

(一)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认同,我们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国家的法律来践行。但是一个人对国家的认同也分为不同的层次,主要分为:种族、地域层次的认同;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层次上的认同;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政策方针这类较高认知层次上的认同。

2.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不管身处什么时代,它都是国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一个没有良好品德的人,是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一个在平时不讲道德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

3.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什么?它遵循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法治观念指的是以人们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律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和法律有关的社会活动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我们每个人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联系、融合的结果。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治理"的观念。

4.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就是一个人人格的正常、和谐的发展。心理学对于健全人格的相关特征有学术角度的定义,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定义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性格(内外倾)、人格品质(善恶)、责任感、情绪稳定性、思维开放性。

健全人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反面是不健全人格。而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出现了偏离或者障碍时,这就需要我们对之加以纠正和解决,而这个过程就是人格的健全过程。

5.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责任是每个人的使命、是作为人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者组织制度的执行。只有积极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一个可靠的人。而责任意识,就是一个人能够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在自己身处集体中所承担的责任,并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

(二)学习方法:

道德课程来源并服务于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强调社会化又凸显社会化。所以在学生学习中应遵循以下规律:

1.课程的生活性,使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实时更新,保证学生学习紧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课堂的活动参与,促进学生眼、耳、手、脑的并用的综合性思维。

4.课堂目标的外延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学科逻辑

(一)学科知识逻辑:

1.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过度。

2.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让理论性的文字通过活动来让孩子内化,从而达成素养要求。

3.大单元整体学习的设计,内容上整体涉及,深度上层层递进,让学生系统的、整体的进行结构化思考,先感知学习内容,再探究核心问题,后迁移到生活中类似问题。

4.重视课堂外的价值观培训,与班会、师生间的茶话会以及学生的校本进行统整。

(二)学科发展逻辑:

应国家要求切实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格局,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坚定的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道德观念和爱国精神。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的规律与特点,以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重点,将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规划教育教学内容、教育重点和方式方法,采取活动实践、真实参与、生活课堂化和课堂生活化等方式,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学习成果。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发挥课外探索、社会经历、家庭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整合国家和社会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使得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协调配合开展好道德与法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上述几个逻辑的内在联系:

我认为这是一门学习如何人与各种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如,人与自己、与熟人、与陌生人,而这些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这些关系应该如何维持?如何协调呢?问题的关键在于约束好“自己”这个主体,故而,在自己与自己生活中的集体之间有规则和规范去遵守,到了国家这一层面就有了法律法规我们自己的的言行。再一个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这个主题,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和自然的正确关系——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与人类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关系应该有遵循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生活性的理解_法治的道德性_道德与法治的生活性

学科价值

(一)学科自身价值:道德是我们作为人的最基本要求和社会规范。它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德行、品质和高素质行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荣誉、信义和生活等观念,使受教育的我们最终成为道德高尚、理想丰满的人。道德规范不仅调节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它要求我们对待自然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克制自身不当的行为和欲望。热爱、保护大自然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公德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整合社会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利益出发,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坚定的保护自然环境,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二)学科育人价值: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能够为满足时代的发展变化提供保障,在新的教育大环境之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面对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学生道德品质不够优秀,法治观念不深刻等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等,为学生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

(三)学科社会价值:减少青少年犯罪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在自我认知、判断力和自制力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媒介,导致犯罪率也在进一步的上升。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价值观、法治观念和健全人格的引导,所以在中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的必要课程。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能够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道德与法治生活性的理解_法治的道德性_道德与法治的生活性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讨[J].好家长.2014年05期.

[3]王帅.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以及教学策略[J].课外阅读.2014年02期.

[4]苑明香.通过情境,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21):113-113.

[5]刘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探讨[J].好日子,2019(023):1-1.

[6]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78.

[7]陈福喜.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黑河教育,2019,07:24-25.

道德与法治的生活性_道德与法治生活性的理解_法治的道德性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