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教育与美好生活》的思想与启示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教育与美好生活》的思想与启示

时间:2024-05-08 00:56:09 作者:
摘要:在罗素看来,具有由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组成理想品性的理想的人的理想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他深信,教育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每周一书][经典重读]

著名作家卢新华在他的《论三本书主义》一文中认为,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当合上《教育与美好生活》的那一刹那,我真的觉得一下子完成了“三本书”的阅读。

被西方学术界喻为世纪智者的著名思想家伯特兰・罗素,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充满着智者的预言,对实现人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多有启迪。

通过了解才知道:为我们所熟知的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教师成长之路在哪里?》

教育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教育与美好生活》的思想与启示

作者|佚名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西方学术界喻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26年出版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论及了教育理想的观点以及品性教育、智力教育、性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当今教育不无启迪。

科学生活更美好作文_科学生活更美好_科学美好生活手抄报

一、《教育与美好生活》的主要思想成就

1、关于教育目的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即教育通过引导和改造人的本性,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以达到改造社会、创立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目标。在罗素看来,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正常的健康人具有的精力,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它是形成理想品性的首要基础,“活力洋溢之处,便是充满生之乐趣所在,而勿需具备任何特别愉快的情境。”(《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页)“勇敢”可以克服生活中不必要、不合理的恐惧,罗素深信“教育普通的男女,使之高枕无忧,舒心过活,是可能的。”而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就是人的完美的勇气。罗素认为“在敏感的理想形式发展的下一阶段就是同情”,“科学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影响遥远国度民众生活的能力,但并未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同情”,由于缺乏这种同情,生活中把自己的快乐、成就和福利建立在对别人的压迫、剥削之上的情况俯拾皆是。罗素还认为,“缺少智力,我们的复杂的现代世界就将不复存在,进步更无从谈起。因此,我视智力培养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罗素在论述他的理想品格的这四种基本品质时,无一不是与美好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的。在罗素看来,具有由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组成理想品性的理想的人的理想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他深信,教育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2、品性教育

罗素所说的品性教育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教育。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出生婴儿开始。罗素认为,儿童良好品性的培养,必须从出生婴儿开始。婴幼儿的教育又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而过去人们都将人生的第一年划在教育的范围以外,这种传统的看法和做法是极不合理的。

二是恐惧心理的预防和消除。罗素认为,恐惧心理几乎是人的性格发展中一切弊病的根源,因此,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防止和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他认为,从2~3岁起要特别注意帮助儿童防止和克服恐惧心理,逐步培养勇敢的品性。

三是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罗素十分重视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幻想”。罗素认为,从发展本能的角度看,不应该限制儿童的幻想,因为“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

四是建设性的培养。罗素认为,儿童的建设性和破坏性都是本能的特性,与权力意志密切相关。建设性活动与破坏性活动都能满足儿童权力意志与本能的需要。但是,在通常情形下,“作为一种常规,建设显得更为困难,因此能令在此方面取得成就者以更多的满足。”

五是利己心与占有欲。罗素认为,利己心和占有欲是教育中经常碰见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否认和回避都不是办法,积极的措施是,认清它们的性质,以不违反儿童本性的方法加以恰当的引导。利己心和自私性是儿童的自然本能与冲动,如果放任它们,它就会膨胀起来。教育儿童克服利己心理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公正原则去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要求儿童自我牺牲,那么,不是引起儿童的愤怒和反抗,就是导致儿童虚伪的利他行为。至于占有欲问题,罗素指出,儿童想占有物件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占有欲分合理和不合理;合理的占有欲,有利于建设性的培养与本能的良好发展;不合理的占有欲会导致吝啬、贪婪与残忍。

六是诚实品性的培养。罗素强调,诚实是一种重要的品性:“我所谓的诚实不仅是语言上的,而且也是思想上的;老实说,两者之中后者在我看来更为重要。”不诚实的根源差不多都在于恐惧。儿童往往是在发现诚实会遭到惩罚而说谎,而掩盖真相就可逃脱惩罚,那么他就会说谎,其原因就在于恐惧。

七是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爱心与知识是一个人美好人生的基础,这是罗素的一贯思想。他指出,爱心和同情心都是儿童的自然本能,教育所要做的是恰当地加以引导和培养。罗素认为,不应该将爱心作为一种义务去要求儿童,“欲‘强迫’一个孩子产生同情和爱心是无计可施的”。因为爱心本质上是心理动力的问题。父母只有无条件地给儿童肉体和精神上的爱,才能引起儿童对自己及他人的爱,如果用说教或强制的办法培养儿童的爱心,只能造成儿童伪善与欺骗的恶习。

科学生活更美好_科学美好生活手抄报_科学生活更美好作文

3、理智(智力)教育

罗素认为:“如果儿童在6岁前已受过合理的学前教育,校方最好将重点放在纯粹智力方面的进步上。”当然,他也指出,作为品性教育和理智教育的年龄界线,6岁不是绝对的。他说,在理想的人的理想品性中,有两个要素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这就是爱心和科学。

关于理智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罗素看来,进行理智教育时教师不应考虑道德方面的问题。他说:“若让教育受道德思考的影响,则无论对智力及最后对品性,都不是一件好事”,最终对于他们品格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他还说:“我们决不能如此设想,即有些知识有害,有些知识有益。所传授的知识应为智力目的而传授,而不可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否则,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宽容精神。他也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避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说:“教育的动力应是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

关于理智教育的内容。罗素认为:“总地说来,儿童在14岁之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每个人都应知道的东西;除去例外的情形,专业化的教育应在日后进行。”当然,在这段时间,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倾向,这也是理智教育的目的之一。在罗素看来,在14岁以前,也相当于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所学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包括文学、外语、数学和科学。他认为,外语的学习必须在幼年开始,否则会错过最佳期。而教学的顺序也是依据学科的易难程度排列。对中学最后几年的课程,罗素指出,具有平均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应在14岁开始,接受一定的专门化训练(实际意味着大学预科教育);具有平均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可以接受一些职业训练。

4、性的教育

罗素说:“所谓性乃是深受迷信和禁忌包围的一个话题,故我在涉及此问题时,未免战战兢兢”。他认为,许多人乐于承认无畏和自由对孩子有利,但是一涉及到性的问题,他们就想使孩子盲从和恐惧。在这里,罗素主要讨论了儿童青春期以前的性教育问题。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错误,但他同意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即“由于在性问题尚对幼儿处理不当,导致了后来所发生的神经紊乱”。他相信,性的本能同其他任何本能一样,是“完全自然的现象”。因此,教育中要排除性方面的任何禁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性的问题,并尽可能向儿童讲清科学道理。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儿童日后精神上的许多病态,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

罗素按照儿童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先后顺序,讨论儿童的手淫问题、性方面的好奇心问题、性道德问题、生育问题、性爱问题等。他认为:“回答有关提问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原则须贯彻其中: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二、现实启示

首先,罗素的教育目的论告诉我们应重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教育具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功能,教育目的只有兼顾这两种功能和价值才是完整的。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中,人自身的价值常常被忽视甚至被抹煞,学生仅仅成为工具和手段。在这种狭隘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观照下,教育无视个人自身的各种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理智和情感、志趣和爱好,生活态度冷漠,精神世界贫乏,因而也就缺少个性,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进取和创新。长此以往,不但人自身得不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然失去应有的基础。所以,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罗素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但他重视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论思想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其次,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有重大的启发意义。罗素把品性教育放在第一位,而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罗素认为,智力和知识对于人来说,就好像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于人,又可以危害于人。所以,只有品性健全的人,才能利用知识和智力为人类创造幸福,而病态性格的人,他的智力和知识可能成为人类的祸根。罗素把人的素质定位在人的品性,而教育,首先就是应该从品性教育开始。一个人从小能够培养起良好的品性,就能够在一生之中走向成功。我们看到,罗素的教育思想特别适合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

这些年来,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只重视知识而忽视人的素质,也就是忽视人的性格教育。很多掌握了高科技的人,成为人类的罪犯。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突出问题。

最后,罗素的儿童道德教育理论提醒我们应重视父母和家庭教育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人的性格的形成,是从出生进入家庭就开始的,罗素认为,家庭教育对人的素质和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美满的家庭就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否则就可能让孩子形成不良习惯,而导致一生问题不断。在罗素的关于儿童道德教育的论述中,几乎每一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父母的爱以及父母的各种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影响。儿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要非常重视儿童良好道德或品格的培养。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父母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通过快乐和健康的方式培养儿童的美德。

参考文献: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来自记忆里的肖像[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6. 2、周峰.远见与卓识――论罗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教育导刊,2004(11)3、罗素著.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4、William Hare.Ideas for Teachers:Russell’slegacy[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2,28(4):491-507.

科学生活更美好作文_科学美好生活手抄报_科学生活更美好

《教育与美好生活》 [英]伯特兰·罗素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5

《教育与美好生活》

——理想的教育美好的生活

作者|郑从彦

著名作家卢新华在他的《论三本书主义》一文中认为,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当合上《教育与美好生活》的那一刹那,我真的觉得一下子完成了“三本书”的阅读。

伯特兰·罗素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带领读者回到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去体验那个时代属于他自己的教育。他站在家长的角度,结合教育子女的亲身实践,对教育进行深刻反思;他站在教师的角度,践行自己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成败的认识更为透彻;他站在学生的角度,希望采用蒙台梭利等现代教育家摸索出的理论来破旧立新,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他站在社会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提出“如果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我们就无法承认它是令人满意的方法”,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英国贵族式的传统教育提出了非常犀利的批评。罗素正是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等角度,对既存教育制度和陈旧观念提出客观且不失公允的批判,同时也颇具建设性意义地提供了改革方案。

罗素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发展趋势:一是教育制度民主化,二是教育内容实用化,三是教育方法自由化,四是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民主可以说是罗素教育思想一条提纲挈领式的原则,因为他呼吁教育改革,就是希望给每一个孩子提供现有的最佳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用是教育工具性的体现,“学以致用”在罗素的教育理念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学得精确的知识,罗素一方面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而深入的讨论,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学生需要忍受枯燥并养成理智上的冒险意识。

培养儿童的自律和主动,是罗素推崇自由原则的充分体现。自律绝不是通过恐吓、体罚等形式养成的,而是要借助现代心理学知识,去真正把握孩子的心灵特性。主动学习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需要儿童早期确立良好的习惯,并且依靠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来开启儿童的学习开关。之所以要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是因为父母的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孩子人生的头五年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真诚地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因而父母的教育力量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若是父母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当作一个将会在世界占据一席的人来尊重,那么这个小孩身上的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四种品性就会越靠近理想状态。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应使心灵充满有直接实际用途的知识,还是应设法将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的学生?”为此,罗素明确提出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特定目的的写作,读者从罗素的教育思考中获得的是一种理智的、符合逻辑的、客观公正的思想光辉。他反对把国家的强大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把学生当作实现其目的的工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就是放在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毕竟,接受理想的教育,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